十亿消费者
我花了一周时间,利用每天睡前的一个小时看了一本书《one billion customers》,中文译名为《十亿消费者》,但目前此书中文版是不允许被出版的。国内的翻译版本也是来自于早前译言网的热心贡献者翻译的一个版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此处下载)
作者James L. McGregor,曾经在中国做记者,并担任道琼斯在国内的业务代表,最关键的是他经历了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时期。作为一名外国记者,同时在中国经商,遭遇了新闻管制等困难——他写的《one billion customers》别有趣味。为何我会这样说呢?
1.在此书中,James看上去主要是描述在中国的商业逻辑,但更多地时候是在追问和分析形成这一商业逻辑的根本原因——例如,他在书中写到:
“在中国,从上而下的强力控制从来都被认为是达到和平和繁荣的唯一途径。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基于耻辱感的社会,这和基于内疚感的西方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由于社会受到宗教的指引,很多控制是来自人们内心的。内疚,最终导致对罪恶和永远受到惩罚的恐惧,制止了不良行为的发生。然而在中国,人们害怕的是被揭露,以及随之而来给整个家族蒙羞所带来的耻辱感。因此,只要不被抓住,中国人做任何事都可以心安理得。在这种环境下,法律和秩序唯一有效的形式就是一个强权而又无处不在的政府,从而加大了你作恶之后被抓住的可能。”
2.他还多次提到中国人是纯经济动物——相信金钱的力量和给内心带来的稳定。
“在中国的自由就是满口袋的钱。”他补充道,向我展示着一摞约有6英寸厚的50元人民币。“在中国,要么你得有钱,要么你就得听话。”
3.James也谈及了国内官员对外企的一些态度:
“中国有着“零和博弈”的生存文化。一些人赢了,就必定有些人输。“双赢”的概念还很新,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你必须反复强调才能取得成功。”
4.还有一些他总结的第一线的商业经验,并戏谑地称之为“商业红宝书”这样一个名字。
其实全书并非那么敏感,但涉及到一些敏感事件——大部分经验,我相信许多国内的商人都习以为常——例如:如何和政府官员合作;例如对于金钱的推崇。
不过书中关于电信和香港回归前夕的一些故事、进入世贸组织的一些插曲都让人觉得颇有意思。历史就是这样子发生,又这样子结束,有人错过一些机会,有人因此上位。想起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 )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开头写了这样一段话:
硬盘驱动器行业获得的启示当我试图探寻为何顶级企业也会遭遇破产这一问题的答案时,我的一位朋友给了我一些睿智的建议。他说:”那些研究遗传学的人会尽量避免研究人类,因为人类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繁衍出下一代,遗传学者因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了解任何变化的前因后果。相反,他们研究果蝇,因为果蝇朝生暮死,在一天的时间内便完成了从受孕、出生到成熟和死亡的全过程。如果你希望了解某些商业现象,那就应该去研究硬盘驱动器行业。这一行业的企业是商业界最接近果蝇的类型。”
如此看来,中国商业的短暂的30年的发展是否也可以认为是EMBA足以参考的样本类型呢?
对于商业的思考,是我最近开始关注的一个方向——虽然我出身在一个从事商业活动的家庭,但我本人从小却对商业的逻辑一直困惑不解,后续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依然无法用需求和供给的定理去解释问题。我之前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对于仓库管理员如此费神费力,无法理解银行贷款的一些小猫腻,无法理解如此复杂的公司成立流程……
我亦没有必要继续说些没有用的废话, 欢迎各位对商业有兴趣的朋友留言和我互动,方便我向各位学习!
如果有相关的书和电影推荐,或者是不错的文章,亦非常感谢!
欢迎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