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关系有效吗?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一个有意思,也颇受后人争议的概念“冷媒介”和“热媒介”。目前尚无可以明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解释,
“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又总结来说“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
我今天倒不是来讨论这样一个学究问题,关于“冷热之分”众说纷纭——我有一天洗澡地时候突发奇想,冷热是否可以用来解释“关系”一词。前几日我在看同人于野的博客《弱联系的强度:人脉、信息和创新》,谈及弱关系对于社会人的重要,以及弱关系是如何影响人脉等资源。
“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那么这条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朋友给的呢?Granovetter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意为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另有27.8%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同人于野在博客中引用了Granovetter对这个现象有一个解释。
“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这样的解释颇值得玩味,细细思考我个人已经过去的短暂岁月——的确,非亲朋好友对于我本人事业及学业的帮助非常多且重要。例如@秋叶语录 张志老师、网络传播学的全羊老师、@魏武挥 老师及“数字时代阅读报告”、以及@射线君 都带给我许多帮助;时间再往前推一点,@Mind_zZ 、@novsea 引领我进入了“GTD时间管理的世界”。@nicky_CKM 则让我意识到创业和商业的价值。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给及我许多启示和帮助——无一例外,他们并不是所谓的“强关系”。我和他们的相识,往往通过一条非常弱的网络。在这张网络中,微弱的信号光一次一次地改变我对于世界的认识。同时,也经过多次的交流,我和他们之间也慢慢形成了强关系。
弱关系发展史
什么样的关系算是弱关系?
Mark.Granovetter有关“弱关系的力量”的假设是:弱关系促成了不同群之间的信息流动。弱关系传播了人们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由一个人的弱关系分享的信息此后不太可能被局限于小范围内。因此,看到一个弱关系分享的内容,会导致一个人分享该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而言,由强关系分享的内容则只会增加6倍。简而言之,弱关系最有可能向好友提供一些他们原本难以获取的信息。
如果真如Granovetter这样假设,那么意味着两个前提:
1.不同群体之间有一些活跃的人不断跨界。
2.这些活跃分子乐于分享,并拥有良好地资源和调配资源的能力。
这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引爆点》一书的“个别人物法则”实现了关联。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联络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而弱关系的前提就需要“联络员”。在马尔科姆的书中,联络员的作用就是成为不同群体的粘合剂,并不断地传播信息。
所以,首先,弱关系并不意味着只要是“弱的关系”,对你就一定有益处——在电影《教父》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柯里昂积极维护家族利益,结交众多好友,并非常有原则地提出“接受和尊重我的友谊”。
其次,弱关系的关键点一定是在于“联络员”。联络员的特征:乐于交友,真诚待人,喜欢跨界,拥有调配资源的能力——这意味着联络员并不是随意哪个陌生人都可以担当的重任。在虎嗅网的一篇文章《六度分割理论华而不实》谈及六度分隔理论的试验问题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成本问题。作者李彤谈到“六度分隔理论的最大软肋是没有从博弈论角度传递的成本和激励问题。人际关系是一种资源,与“大人物”的关系更是宝贵的稀缺资源。”从我个人来看,该理论是否华而不实姑且不论,至少从模型地角度给予了一种“关系传递”的可能——我称之为“Connection Chance”。
按照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节点分布越来越明显——甚至在SNS网络上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所谓的“关系传递”——例如一条微博的传播路径,总是会存在那么几个二级转发的大V(或称之为联络员吧!)。而在一些网站上,例如知乎,则会在第一次登录的时候把最活跃的用户推荐给你。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Connection Chance”,因为这符合双方的利益。
弱关系的威力
说道关系,中国人最喜欢考虑的问题应该是“这个关系有什么用?”目前SNS网站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尽管他们立足与六度分隔理论,却除了告诉你可以不断地添加好友外,什么也没有告知。在我看来,弱关系的作用最开始的一步就是简单地“信息传递”——比如通过网络社交达人寻找丢失的钱包;我个人常做的,就是帮转和求帮转。此类弱关系不需要付出过多的成本,但对于信息的传递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成为了兼职的联络员),twitter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关系上。
其次,弱关系的第二层则是“关系传递”。大部分的社交网站都做了这个功能:共同好友——这相当于社交网络的敲门砖,共同好友越多意味着关系越紧密。这样的功能又有何作用呢?对我而言,这样的作用是“建立连接”。正如同人于野所总结的“所以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我在前面说的“建立连接”就是搭建信息传递的路径和网络。这个是微博上常用的理念——粉丝越多,意味着信息的传递机会越大。所以很多大V自动充当了所谓的转发站的作用,比如公益活动(且不论转发公益的营销和私利),信息的传递通过这样的链接达到了最大化。
再次,弱关系的第三层则是“关系沟通”。这是建立在前两层基础上的一次飞跃——实现了互动,激活了弱关系的连接。就像ping命令,实现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沟通。不过,与其说是注重沟通,不如说更注重沟通所带来的效益。这也是社会化营销常说的一个内容:信任与互动。在《强关系》一书中,斯科特•斯特莱登说到:把深化关系当作一门重要的生意来做。根据巴顿数150人来看,强弱关系的区分不过是150这个原点的起伏——大部分的人所面临的都是弱关系,所谓的“深化关系”和“关系的生意”其实都是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联络员吧!
这些是我个人观察到的内容。从互联网产品的角度来看,通过弱关系去发展社区,聚合群体,传递内容,吸引人气都是非常不错的点子。但有一个疑惑:强关系和弱关系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如何应对?
强关系vs 弱关系,冷关系vs 热关系
当我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联想到强弱关系的时候,第一反应当然是从字面入手:-) 冷热和强弱本身词语属性都类似;第二反应是媒介关注信息传递,关系也如是;第三反应则是麦克卢汉最经典的一句话: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
假设如后人所阐释的那样,冷热媒介的区分在于“是否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参与”,转换为“关系”,则可以认为:是否需要联络员充当中转站的信息流转和关系是判断冷热关系的分割点。
这样的区分是否有什么用呢?我上半年看的一本社会化营销的书《信任代理》倒是对此有不一样的解释: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一个信任代理,通过信任代理可以实现更好的营销和更好的体验服务。而信任代理本身则可以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里的信任代理就是联络员,而冷热关系则影响了体验和利益。
说道此,突然就觉得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屡说不爽的:人性的深处是充满了自私的基因的。如果冷热关系真的区分点在于是否有联络员,在于是否有一个“第三方”,是否可以提出一个问题:
“涉及利益的时候,冷关系和热关系哪种更靠谱?”
同人于野在他的文中也提到创业是要找“熟人”还是“陌生人”?他引经据典地分析结果为:所有人都喜欢强联系,哪怕是风险投资者和斯坦福MBA也是如此。我们愿意跟他们在一起混,我们愿意给他们打电话,我们愿意转发他们的微博。但是熟归熟,工作归工作。当我们考虑找人创业,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什么信息的时候,“弱联系”才是最佳选择。现在社会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据说明,对工作来说,同乡会和校友录不是扩展人脉的好地方。
的确,从信息的角度来看,需要获得更多新鲜有效的信息,不得不依赖于“联络员”,他们就像古代的驿站,传递着世界各地的信息。对于信息需求及其强烈的人来说,了解一件事物更需要从弱关系入手。
但人富有情感,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了家族企业的原因(此外还有对于基因论的偏执和自私)——的确是人人都喜欢强关系,人人都想把弱关系变成强关系。
除了信息的差异化问题之外,我觉得弱关系所带给人最有效的一点,应该是资源的复杂性和难以嫁接转移的能力——如果是你身边的人,资源和关系的流转可以非常轻易地达到。托朋友办个事,请朋友帮个忙,找家人求助——这些资源和帮助都很容易地被我嫁接过来。相比之下,弱关系的朋友则难以通过“情感成本”去支付,只是在做信息的交换和最简单的帮忙,或者是处于共同的利益之上。
如此看来,强弱关系不仅存在转换,也存在成本和嫁接上的问题——即使你是一名联络员,也难免与遭遇一些负面合作。
其实把强弱的关系区分如此清楚,也只是我个人一次头脑风暴——我所认可的:
想要获取信息,寻找联络员吧~想要获得比现有的更多资源,寻找联络员吧~想要真正地做一个事业,不妨从弱关系入手~想要获得支持,不妨注重强关系的朋友。正如我所说的这个词,Connection Chance,connection只是一个过程,chance左右了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