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产品经理学习
  • 读书

胡澈|用文科生思维理解世界

只要你愿望够强烈,一切都会为你让步

产品感触

Google“闲置账户”启示:个人数据有效期

2013 年 5 月 12 日 by 胡澈 2 Comments

雅安地震发生之后,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开放了自己的平台允许用户网上寻人。虽然许多人赞同这一做法,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暴露个人隐私,并为社会工程攻击所利用。这就是一个难题,什么样的数据应该分享,什么样的数据应该视为隐私被保护?

 

个人数据缺乏保护

2012 年底爆出一个事情:淘宝网上出现很多一元包邮的服饰,一天能卖上万件。虽然商家不发货,买家可以申请退款,但其实是套取客户资料的新手段,因为付款后,买家的手机号、地址、邮箱等个人信息以及所有消费记录都会被卖家套取再转卖。

个人数据被买卖早已不是新闻,正如一个笑话所说:

注册网站我有个习惯,要求写真名的时候,注册 Sina 我就填袁新浪,注册 Yahoo 我就叫袁雅虎,注册 Baidu 我就写袁百度,注册 Google 我就改袁谷歌。今天接到个电话,问:是袁建设小姐吗?我知道,建设银行把我的个人资料卖掉了…

根据 IDC 发布的数字宇宙研究报告(Digital Universe)显示,在接下来的 8 年中,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将超过 40ZB(泽字节),这相当于地球上每个人产生 5200GB 的数据。

个人数据如何保护

当各位充满期待地迎接大数据时代来临前,别忘了这些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个人资料甚至是隐私内容。而目前整个网络并没有一个非常好的机制去避免这种现象,并有可能引发两个问题的讨论:

  • 个人数据能否被使用?
  • 个人数据如何控制?

自互联网发展以来,用户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在产生数据,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他们的服务器都储存了大量的数据。所以,人通过行为产生的数据不可避免地会落入到这些服务提供者手中。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海量用户数据将是市场竞争中的门槛和竞争力;对政府机关部门来说,这些数据是分析影响社会发展的基础。

既然不可避免地产生数据,那么就需要区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目前从大部分互联网服务的用户条款来看,所有权的问题其实是很不明确的;而使用权又少了一个关键的因素:有效期。

 

Google 的“闲置账户管理员”

4月12日,Google 提供了一个名为“闲置账户管理员”的功能,不仅允许用户和信任的亲友分享自己的数据,也可以彻底删除自己的账户数据,将账户数据的处置权交给用户。

这或许是 Google 应对《知情权法案》的一个策略,或许是为了贴合他们的价值观:“Don’t be evil”。但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Google 有可能是第一个将数据分享和数据删除的权利明确告知用户的公司,同时,他们还为这些数据设置了“有效期”,当超过用户设定的时间,就会成为“闲置账户”,允许用户删除。

不过,这依然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用户数据的使用权如何控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服务商太强势,用户则太弱势,导致在信息数据使用过程中不够平等。随着网络传播力的提升,由信息泄漏造成失控的局面已经成为常态。如果有人或者公司可以轻易获得他人数据并使用,而无需分享自己的数据,是否会造成一种新的信息权力压迫呢?

《删除》的作者舍恩伯格描述了这样一种策略来应对“数据使用”的问题:

  • 设定信息数据的寿命,提出存储期限的概念,并允许每个人查询和授权。
  • 这个存储期限是由双方共同协定商议的,因此双方对信息的使用具备了同等的合法性。

这个策略设定了几个前提:

  • 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分享是平等的,需要共同协定;
  • 信息数据具备“有效期”,过期就无法使用的。

目前在网上还没有一种服务愿意提供定期失效的机制——因此我特别赞同 Google 提供“闲置账户管理员”功能。

给个人数据设置有效期

其实,这一定时失效的机制在“淘宝-快递-用户”的购物流程中尤其关键——每当你淘宝购物,就不得不经过快递,并填写真实信息。在这个环节中,淘宝商家拥有了你的数据,快递也拥有了你的数据。我相信,快递公司一定是掌握真实地址资料最多的公司。

假设以后有一种通用的数据传输协议可以运行在“商家-快递-买家“之间,避免买家之外的人接触到所有的数据;同时,允许买家定义资料的有效期,一旦交易成功或者失败,就允许彻底删除资料,这是不是更有保障呢?

我相信,在今后的互联网服务中,用户个人隐私保护将是一个重要的功能,而信息数据的过期保护机制则是其中的关键。但我对此表示悲观。如今大部分公司缺少合作开放的精神;而在一个法律不够完善的领域,用户将始终弱势。拥有大数据意味着拥有下一座金山,而在商业面前,个人隐私真的会被重视吗?

——–本文首发于geekpark,转发请带上此链接 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78237——–

 

Posted in: 互联网产品, 媒体供稿 Tagged: 个人隐私, 产品感触, 大数据, 媒体供稿, 数据

乔布斯与专业主义

2013 年 5 月 4 日 by 胡澈 Leave a Comment

乔布斯

今天微博一直在传一个视频,称之为《乔布斯,遗失的采访》。我完整看完之后,想起了第一次看《乔布斯传》的时候(其实市面上大部分乔布斯传我都看了,还看了一本模仿乔布斯口吻的《乔布斯日记》),对于乔布斯的理解就是一个拥有传奇人生的奇才——但回顾了视频之后,感觉这个真实的乔布斯(虽然采访时还带有许多谎话)其实背后还是有蛮多有意思的事情。

 

乔布斯是如何逆袭的?

大部分人都觉得乔布斯能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世界,却忽略了最开始的时候,他是如何起步的。也许因为我还年轻,我个人特别关注他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起来的。大概有几个出名的事件:

  • 12岁时,找HP的Hewlett,要了一些零件做频率计算器;
  • 12岁暑假去HP打工,遇到了沃兹尼亚克;
  • 随后因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跑到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验证电话的传递原理;
  • 因为发现了AT&T的通讯问题,于是开始制作blue-box,即可以盗打电话的蓝盒子;
  • 蓝盒子并没有赚钱,但是却开始了创业的人生——apple 1
  • 制作apple2的时候遇到VC,获得投资;

这期间有几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可以阐述:

  • 第一次做蓝盒子的成功,让乔布斯认定自己在这方面的天才和自信,才会有随后制作apple电脑的事情发生;
  • 第一次买卖零件,销售产品的时候,乔布斯先是在一家书店拿到了订单,然后根据订单下了一倍的货,并把价格也提高了一倍——相当于卖给书店的产品,已经实现了回收成本,剩下的要么都是利润,要么都是库存。
  • 乔布斯并非每次都是坐等机会上门的人,他寻找投资的时候也许久都没找到愿意投资的人,但都获得了投资人的推荐,一次一次才找到最终的投资者。更别提他12岁就打电话给HP的创始人要求拿几个零件了。

 

我觉得乔布斯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性很强,动手能力也不错的人,更何况他的产品天赋和营销天赋:

产品天赋:不要认为乔布斯不懂产品。他对于产品追求的确是到了极致——他对于新技术和如何把新技术推给消费者有其内在的心法,而对于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的理解则更是偏执——他在访谈中对于微软的不屑,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家对于工业生产的态度吧。

营销天赋:推销自己,推销产品都有一手。

 

想起老罗在“一个理想主义创业者的故事”演讲中讲的一段话:成功的人大都要经过几个过程:高人相助、贵人提携、自己努力、小人作梗。

其实乔布斯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历程吧。

我并非鼓吹这样可以让一个人走向成功,而是拿出一个我觉得有感触的样本,让各位看看,一段历史背后其实还是有蛮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专业主义

什么是专业主义?专业主义是大前研一提出的一个观点:

专业人士的定义,或者说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
1、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
2、 丰富的经验
3、 不断学习的意志和能力。专家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系统学习,亲身实践,对新事物反复消化并不断积累经验,经过持续的训练,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提供给别人。
4、 对顾客信守诺言,以顾客为中心的道德观和修养
5、 授权的能力,以及勇于承担授权风险的能力。
6、 能够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处理的能力
7、 洞察力、判断力。洞察看不到的事物的能力、构思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21世纪所需要的正确的理解力与洞察力必不可少。
8、 专家的定义: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道德,而且无一例外的将顾客放在第一位,具备永不衰竭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我们称之为专家。
9、 无论前提条件发生多大的变化,都能够认清深层变化的本质,比别人发挥出更大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是专家。
10、先见能力

乔布斯其实不算专业主义,应该是说,具备专业主义的几个要素——大前研一这本书其实大部分还是针对上班族等来写的。但我之所以要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本人也有类似的困惑。

在互联网公司呆了两年,做为一名产品经理似乎很简单,但我却越来越不这样认为。今年,我给自己订立的一个目标就是专业主义,因此来看看我需要做到哪几个要素:

1.思维能力和经验——大部分高级产品经理的思维和经验都超过普通的产品经理,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2.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我个人是新闻出身,半路来到互联网,两头都没有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做起事来有时候很容易陷入缺少方法的困境。

3.超强的洞察力——看到产品和用户的价值是非常关键的技能,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行尸走肉,不断地在执行,而非在思考。

 

这就是我的三个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乔布斯和专业主义有什么关系?我认为乔布斯做到了专业主义的几个关键要素,并且不断努力的人——心理学上称之,偏执狂才能生存。其实偏执狂首先是一个专业主义者,而偏执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自信。

从我的角度看,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首先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做好专业的事情——尽管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大量时间的付出。

说到大量时间的付出,许多人可能会想起一万小时定律。说起来,我也受到这个影响。当初我开始学习的时候,真的以为这个理论是OK的,我可以努力三年然后成为经验丰富的强者。但是我看了阳志平等人对于这个定律的研究,发现一万小时这东西和21天养成好习惯一样,其实没有太多的统计意义。更多的时候,其实是给自己一点信心,告诉自己要不断地坚持下去,不断地学习。

王坚在他的微信公众账号谈到他的朋友李劲波对于“强者” 的一些研究,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值得深思:自信和能力。

能力可以不断学习和投入时间来实现,而自信并非那么简单——大部分人其实都在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不擅长的事情。王坚觉得应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做点小项目,找回自信。

正如乔布斯的蓝盒子和上面我罗列的几件事情一样,都是帮助乔布斯提升自信的关键点。

不过,现实中可能并非如此美好——即便是感兴趣擅长的领域,依然会有许多风险和问题。在此,我推荐各位看一下《精益创业》,可以看我写的书评《硅谷创业方法论:尽早失败,精益创业——读《精益创业》》。精益创业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可以方便你不断从小到大起步做项目,并有许多的启示。

我个人现在因为时间问题,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和机会,但后续有了时间,我会按照我个人的计划去做一些有意思的项目,各位不妨继续关注我的博客。

 

以上是我今天看乔布斯采访的一些感触,或许写得很乱,但都是我所见所得。

 

Posted in: 产品经理学习 Tagged: 专业主义, 乔布斯, 产品感触

微信收费,能解决问题吗?

2013 年 4 月 13 日 by 胡澈 Leave a Comment

微信如果收费,那我立马不用!—— 某地方新闻站总监

这是我初次和某地方新闻网站的总监聊天时,他对微信收费新闻的第一反应。

我很诧异地听着这句话,感叹在 APP 时代,免费的 APP 基本上就对用户没有太多的情感关联——删了就删了,还有更好的替代品。有人开始转战 Line、Kakao 还有 Skype。这一幕让我想起两年前 3Q 大战的时候,人们开始纷纷使用 MSN。

3Q 大战的问题是 360 安全卫士宣称 QQ 在扫描上传用户资料,而腾讯则反击 360 在窃取用户隐私并且干预用户使用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这是商业战争,对用户来说可能会让市场更透明。

微信的问题则是因为国内电信运营商试图对此进行收费,并非是一个合理的市场行为。运营商们号称微信多次重试发送消息的心跳包占用太多信令,必须对此类 OTT 服务进行收费。央视与苹果公司的保修条款之争刚结束,也来掺和一脚,称在德国等国家此类服务都是需要收费的。而微信团队则称自己不会收费。更有通信行业的网友撰文声称微信的心跳包是因为中国移动的 2G、2.5G 网络太差,容易造成消息发送失败,心跳包是对此网络环境的被迫之举。

这一扯皮之事孰对孰错,各位读者自然心里有数。但我却好奇“收费”这一措施真的有效吗?

国内知名互联网人 keso 在 2009 年写的博客《东拉西扯:移动运营商终将沦为管道》开头提及:

移动运营商已经无数次强调,他们不想像固网运营商一样“沦为管道”,被后台化、边缘化。其实,移动运营商就像中国制造业一样,在享受了高额的人口红利之后,就开始自信心爆棚,以为巨额利润是靠他们的能力赚的。他们不但四处寻找所谓的“杀手级应用”,还企图全面掌控即将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现实中的发展确实刺痛了运营商的心。微信在两年的发展中已经拥有 3 亿多用户,并开始进军海外。值得注意的是,2012 年 3 月底,微信用户破 1 亿,耗时 433 天;2012 年 9 月 17 日,微信用户破 2 亿,耗时缩短至不到 6 个月;2013 年 1 月 15 日,微信用户达 3 亿,时间进一步缩短至 5 个月以内,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用户总数在 2012 年 10 月仅突破 7 亿,且月新增用户数环比下降。尼尔森的《2013 移动消费者报告》称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在快速提高,已经达到 66%。假设所有智能手机用户都用上了微信,则 4 亿用户有可能减少对于移动运营商提供的语音通话和短信等功能的依赖,而中国移动的收入极有可能收到影响。

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国移动希望对微信收费,表面上是补贴基础设施,实际不过是担心“被边缘化”、“被管道化”。

假设微信收费了,能帮助中国移动等移动运营商避免被管道化的命运吗?

假设 1. 微信收费并转嫁给消费者

按照新闻来看,微信收费的参考案例是香港、日本的模式:每个月交给移动运营商若干元,微信服务包月。根据香港电讯盈科的服务说明:只需要每个月交 8 港币(根据港币与人民币兑换比率,8 元港币大约为 6.4 元人民币),便可以单月包流量使用微信的各项服务。而中国移动的国内流量资费大约为 10 元人民币可以包月70兆流量。联通号称也和微信合作,定价 36 块钱包月,只有 500 兆的定向流量。而且,微信的视频通话产生的流量,还不包括在套餐内,得额外计费。

如此看来,通过包月收费使用微信合理吗?微信和电讯盈科合作是一种商业行为,那么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和工信部说微信要收费,属于商业行为吗?其次,和联通合作的 36 元套餐不仅价格高而且不包括视频通话产生的流量,是因为基础建设不够完善,3G 网络运营成本高,还是刻意为以后的4G高速网络留出自身的发展机会?

想一想 Google 在堪萨斯城提供 1Gbps 宽带服务的案例,移动运营商如果继续用管道限制对手的思维去做互联网,能有何效果?

假设 2. 微信和运营商之间达成协议,定期交基础建设费给运营商

网上亦有讨论说微信将付费给运营商,并意图通过接入游戏、电商等服务盈利补贴这一块支出。提供增值服务本身就是腾讯的强项,试水电商是早就有的传言。而此番交易,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岂不是承认自己“管道”的作用?有新闻表明飞信正在模仿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通过管道流量成本限制微信发展,推自己的“杀手级应用”,野心很大,但不提高自身的产品水平,能抵挡其他移动互联网 APP 的攻城略地吗?

假设 3. 微信的部分服务收费(视频通话等)

如果运营商们试图利用这个方法限制微信发展,倒是一个狠招。首先保证自己的语音通话业务始终垄断市场,继续满足用户的需求;其次拓展视频通话业务,霸占 4G 等高速移动网络的优势。但是有一个问题:在目前 3G 网络下,视频通话的效果也相当一般,这一块的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是否可以同步,值得商榷。

管道化趋势难避免,流量收入成主要收入来源

今年三大运营商的年报中都透露出一点,数据流量处于爆发式增长状态。中国联通全年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 92.0%;中国电信手机上网总流量增长约两倍;而中国移动的数据流量比上年增长 187.6%。

虽然数据流量长得飞快,但另一面则是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的下滑。对于运营商来说,这并非是个好消息。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0 年短信发送量增长率为 7.1%,而 2011 年和 2012 年这一数据分别降至 6.2% 和 2.1%。中国联通在其年报中也明确表示,源于语音、短信等业务的下滑,2G 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6.1%。

短信、语音等传统业务之前曾经是运营商们的“杀手级“”服务,属于其他竞争对手难以介入的基础性业务。假如继续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最终这两块蛋糕都将成为移动运营商们的鸡肋,而数据流量则导致运营商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管道“。

此外,有新闻称中移动将 2013 年的资本支出预算增加 49%,至人民币 1,902 亿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拨用 417 亿进行 4G 建设。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认为,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已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方式。随之而来的是运营商业务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数据流量迅猛增长,流量收入已成为新增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如果后续运营商需要押宝 4G 高速网络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收入,就不得不考虑两个问题:

  1. 如何更好地成为管道,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基础服务并获得新的发展合作机会?
  2. 如何在流量时代找到新的赢利模式,从语音、短信业务为主的收入构成转向流量为主的收入构成?

如此看来,不管运营商如何对微信收费并不能起到增加业务收入的作用,运营商被管道化是大势所趋,后续互联网服务都将建立在数据流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运营商是否在这次收费风波中意识到流量时代来临后,自身要如何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而非阻碍互联网服务发展?

从一开始,运营商就试图依靠管道的垄断去压制其他公司产品的发展,现在又因为微信等 APP 而不甘沦落为管道,让人感叹。传统运营商们始终用老套路去迎接市场的竞争,这不是典型的“资源的诅咒”吗?既然准备押宝 4G 高速网络,不如几个运营商专心做管道,努力做好基础服务,提升网络的质量,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类似日本 i-mobile 的增值服务,岂不善哉?

PS.特别提醒,诸位如果想转发此文,记得把下面这段也加上。
除非特别声明,极客观察均为极客公园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地址: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76468
Posted in: 互联网产品, 媒体供稿 Tagged: 产品感触, 媒体供稿, 微信, 微信收费, 管道化, 运营商

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设计?

2013 年 3 月 6 日 by 胡澈 2 Comments

最近我看了《至关重要的设计》一书,英文书名为“Do you matter?: How great design will make people love your company”。书中再次举了apple公司崛起的案例,让人有点反感乔布斯是如何回归apple然后推出了iMac的故事。这个故事或许真的很经典,但我已经到了看多了就想吐的阶段——停止吐槽,我想说的便是,这是设计的胜利,但并不意味着设计是一切。

整本书其实说得很清楚——设计会带来情感的联系,情感的联系可以培养品牌,品牌可以给公司创造价值。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真的要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ideaism

图片来自网络,是一组非常有意思的设计和哲学结合的产物

什么样的设计,才叫做设计?

我并非需要在此给设计下一个定义。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艺术品设计和商业消费品的设计首先就不能混为一谈。我想先明确,我会谈及的是后者。

商业消费品的设计可以举几个例子:汽水瓶的螺旋盖设计、iPhone的三明治机身及unibody技术、耐克的logo。这三种可以认为是三种方向的设计:

1.实用主义的设计,比如基于杠杆原理的扳手、自行车、菲尔普斯的泳衣……

2.基于工艺制造的设计,比如unibody(真是我这个从小五金城市出来的人,见过最神奇的工艺制造了)……

3.基于品牌的设计,比如一系列大公司的logo和VI设计……我所能记得起来的设计,大部分是这些平面化的东西。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三种设计又可以认为是:

1.满足基本需求的解决方案

2.满足审美需求的解决方案

3.满足情感需求的解决方案

如此一来,请问,各位日常在做的设计是什么设计?大部分都是满足了第三种需求吧……这里的问题便是,当基本的需求和价值都没有被满足的时候,针对第三种需求做设计真的合理吗?

design

 

 

我一直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也在此问问读者们:世界上为什么如此多的产品,有几款产品的设计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iOS的action sheet必须这样弹出,哪几个按钮必须是固定的?为什么android的交互一定要符合这样的规则?为什么微信的摇一摇设计符合人的需求?为什么windows不如Mac os?

我这里有一个不算答案的回答:统一体验。

如果要追问下去,为什么需要统一体验?为什么用户无法接受不统一的设计?为什么用户是懒惰的?为什么我们要理解这样的懒惰?

这个问题源源不断,想不明白。因此,回到上文的内容。我所想要表述的,并非是设计多么有问题,而是许多人不懂设计。想起我作为产品经理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1.这个产品太丑了!(UI,满足第二种需求)

2.这个产品体验真差,不符合逻辑(功能设计,满足第一种需求)

最后我遇到的用户都集体在说:

1.做得真垃圾

2.为什么我找不到XX按钮?

3.我想要一个夜间模式。

对此,貌似只能回答:对不起,我们下个版本优化;对不起,我们开发周期太慢了;对不起,你的需求暂时不在我们的优先级队列中。

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说,这是我觉得最好的设计,你们爱用不用。敏捷开发就是心虚,唉!

 

妥协的设计,用户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产品经理的大部分抱怨和用户的抱怨其实都各自隐藏了许多故事:

1.用户正想给自己的爱人视频,结果发现程序出现了crash

2.产品经理因为移动网络的复杂性,不得不在设计中弱化用户对该功能的依赖

那么,这又得如何说呢?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类似的妥协设计,让人颇为无奈。

1.一次性筷子的设计——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筷子,尤其这种产品的生产目的是保证卫生。

2.大部分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厚重的电池和长长的电源线,只是为了外出时可以处理事务。

3.iPhone 5的锋利边缘设计——是为了什么?用户只知道掉漆而已,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妥协的设计并非apple的经典logo,一个被咬一口的苹果,而是一种切切实实的不完美。就好像撒了一个慌,会不断地撒更多的慌去弥补——妥协的设计,意味着会需要更多地妥协。这也符合墨菲定律的设定。

所以,设计首先就必须有一个封闭体验。让人第一眼就可以明白,这不是个半成品。此外,设计并非一个妥协的过程,而是一个体现最佳策略的过程。例如我最喜欢的一个设计便是BMW的车灯,设计之后风靡世界,所有的车灯都向之看齐。

 

如何界定设计的好坏?

许多人或许会说这是一个涉及到个人审美的问题。的确如此,但我所言的却是另一个多元的角度:设计是面向谁的,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设计的对象是面向谁,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觉得是废话——必须是消费者。我认同,但我认为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文化水平,所需要的设计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想说,有没有一种设计是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审美的?那估计就只有大自然的风光吧!也正是因为设计无法同时关注所有的细分市场,也就形成了产品的更迭。因此,我认为,思考清楚是面向谁的设计,至关重要。

关于设计的目的,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设计首先是为产品的根本价值和功能服务的——例如效率类应用就应该是注重效率的,而看图应用就应该是专注与看图体验的设计。所以,所谓的UI要美化一点,其实是一种设计界的原教旨主义

吧。何为美?何谓好?

我无法很准确地给出一个判断,但我认为我喜欢我的Macbook air 是因为我每次打开它都感觉我正在投入一项事业,而快速启动和运行的OS和点亮的apple logo让我惊叹——事实的确是超出了其他电脑一大截,不是吗?

此外,我个人现在很痴迷的一种体验是:观察灯光对于人的影响——台灯(例如tree在他的博客写的“尺树寸泓”)、Macbook背面被点亮的苹果……

回到话题,我认为接下来注定是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设计感意味着是一种新的营销竞争策略,了解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设计很关键。而我所言的设计又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界面风格,是围绕着用户需求的整套产品设计流程。

iron man

钢铁侠的发光设计,我特别喜欢。

题外话:

我最近的兴趣是了解3D打印的一些知识,推荐一个不错的RSS订阅源:加速·DO;此外,深圳已经有了一些“创客”工作空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我一直坚信,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制造业将会重新定义——而无论如何,人们越来越不关注一件商品是如何被生产出来,他们更在意的是一件商品如何被设计出来;设计是以后所有消费品的核心竞争因子。之前看别人评论“第三次工业”,认为只有当通讯方式和能源得到创新,才会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我认同这个观点。同时,我依然认为,产品设计的理念是始终影响着企业与用户的,更好的通讯方式和能源,只是让产品设计无需绕弯,更加纯粹而已。

 

 

 

Posted in: 媒体供稿, 胡澈的blog, 读书 Tagged: 产品感触, 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 胡澈的blog, 设计

Quora产品经理Andy Johns带给我的启示

2013 年 1 月 7 日 by 胡澈 4 Comments

几个月前看到Quora的产品经理Andy Johns谈及自己在Quora每天的工作,觉得挺有意思,于是保存了下来,想要翻译但一直没有做。直到我忙碌了三个月在新产品上的时候,我突然在某个忙碌结束的晚上想起了这个回答,于是简单地列了一下Andy的回答,让各位看看。产品经理的名号在国内被宣传得过多,而真正深入其中了解的并不多。同时,可以获得做好产品机会的产品经理更不多,所以想要比较直观地了解产品经理的工作,最好是去看看这些优秀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一职位的。我个人比较幸运,参加过一些不错的项目,因此从我的眼光来看这篇文章,会有一些惺惺相惜的感触。因此,本人特意简单地翻译了一下这个回答,供各位参考:

如何做一名产品经理

原文地址:What is it like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at Quora?

以下并非全量完整翻译,仅仅是一些简单地复述: 

Fork_in_the_road

 

Fork in the road 的wikpedia 配图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眼就想到Yogi Berra 说过的: “When you see a fork in the road, take it.“(点击链接查看这个典故)
我们有一个难以置信的好产品,面临许多机会,我们不仅需要往左走,也需要往右走。如此一来,我们正在做的都是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我们正在打造更好地适应市场的产品,同时,建设系统/业务的规模和性能,以支持不断增长的生态系统。作为Quora的一名产品经理意味着你需要去体验不得不做几件事情带来的苦和乐。

我觉得我应该先描述一下一个产品经理的工作,然后解释一下在Quroa工作的产品经理做的不同之事。

  1. 当你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你基本上需要做一些高优先级的东西:
  2. 定义项目的的目标(定性或者是定量)
  3. 确定一个项目的优先级,而不是100件你任何时候都能做的事情。
  4. 通过协调资源保证团队走向成功
  5. 报告你工作中成功/失败的事情
  6. 对于团队和项目要有前瞻性,保证方向正确和实现更高的价值,为公司贡献更多利益

这些是其他公司的产品经理也需要做的事情,而我在Quora做的一些事情略有不同:

1.更加自由地推动产品前进,即使是有风险

2.我涉足eamil等页面,打造全新的用户体验,让你了解如何将各种功能实现,并为产品和公司创造价值

3.没有那么多需要谈论和开会的事情,而是选择去做。我因此在Quora得以搭建和实现了许多东西。

4.我花尽心思领导团队打造一个会自我成长的产品,这很难但是很有趣。

 

我也做一些大多人觉得产品经理不该做的事情。它并不是一个性感的工作。(文中举例了他的leader Sandra Liu Huang 如何用IE浏览器去测试页面,发现问题,并享受其中。)

做一名产品经理并不意味着你要高瞻远瞩,要推动公司去实现你的点子,大多数人可能认为产品经理是一个性感的工作,其实如果你变成一枚性感的产品经理,那么有可能你在做与你应该做的背道而驰的事情。一个产品经理每天日常的工作就是去检查各个环节是否完成、发送邮件确保每个人都信息同步、查找bug并确认它们都已经解决。大部分时候你都是坐下来想一想方向和较大的公司愿景。有时候,如果你是一款新产品的产品经理,有可能会成为Techcrunch的焦点(这可能会为你的工作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但大多数的情况并非如此。(后面吐槽了自己更像一个篮球队的经理,必须关注团队的所有细碎事情。)虽然不够性感,但可以学到一些如何促进团队成功的方法。

我猜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VC相关的电影中,特别喜欢招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做合伙人的原因。正如人们喜欢Satya Patel 和 Josh Elman的共同原因是:他们懂得许多关于如何建立一家高科技企业的大小和规模,并一些细节中发现成功的种子。

最后作者感叹,自己在Quora学到了许多东西。看到了产品的成熟和发展,让人兴奋。因为看到了许多成功的产品,看到Quora吸引了许多用户来,而不是昙花一现,自让己感到兴奋和有意义。

 

这就是一个产品经理的自白,一个著名产品的产品经理的自白。非常有趣。

我个人看到过许多成功的产品,甚至自己也进入了许多产品项目之中,从产品助理开始慢慢了解关于产品的一切。正好在前几个月看到这篇回答,一直懒得不想翻译(甚至现在也是懒懒地说了一个大概),直到我自己忙碌了一段时间,开始从零做一款产品的时候,才发现andy说的这些话有多么地正确。

产品经理,并非是各位想象的那种经理,而是一个万能的人——了解技术并能和技术、设计沟通、推动产品前进、满足公司的价值和对于未来发展的把握。我想起我每天的大量时间其实都耗费在了一些很小很细的事情上——小到一个按钮的大小,细到动画的样式。

我现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

  • 早上:检查邮件和回复昨天晚上遗留的问题,处理了大部分早上的常规问题,加入晨会,了解开发的进度。然后这个时候上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我才真正开始做自己的事情。
  • 中午:一般我会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只有这个时候我才可以专心致志
  • 下午:把自己的事情解决——推动信息同步(发送邮件之类的)、检查bug解决的情况、思考新功能的发展、与交互设计师讨论新的需求点。
  • 晚上:把白天的成果输出,继续检查bug。
  • 其间,有可能被工程师骚扰10+次,被拉去讨论问题5+次,电话5+个。

这项工作真的并非那么有意思,但却让人深爱。

我时常会问自己,我当初立志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是否真的想到了这一层?而现在的我认识到了这个工作的艰难,我是否还深爱?

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我写这篇博客的原因。我想写下来,借用andy的这个回答,让你们看到一个产品经理并非是如此耀眼,拥有成就感的职位,而是一个事无巨细都要关注,要求自己享受各种体验过程的工作——而我希望培育出一个可以自己成长的优秀产品的目标依然在。正如andy所说,在这中间,我找到了成就感和意义。

这不是一篇告诉读者们,产品经理要如何做,产品经理的9个心法之类的应用文,而是我个人有感而发,向各位展示产品经理这一不为人所知的职位背后,是怎么样一个工作的状态。

这是一份让人充满惊喜的工作,也是让人必须沉淀其中的工作;这是一份让人崩溃的工作,也是让人享受苦尽甘来的工作。

想起一个段子,关于什么是你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孩子玩我做的app,她说:“我很喜欢它。”,我笑了一下说:“我也是。”

 

这一句话也成为我2013年的目标:希望我所在的团队于今年推出的一款产品让各位喜欢,尤其是你们——我的读者,我的朋友们!

 

PS.后续我会继续开始写关于产品经理的一些事情。最早之前我本来打算写一下科技博客的想法,后来又觉得自己不适合。现在开始,我决定写一写产品经理的一些事情,让各位更加了解这个职业,让更多初学者一起成长。我本人并非什么优秀的产品经理,但这是我的目标,希望通过这个博客和这个系列与各位一起努力!

 

Posted in: 产品经理学习, 胡澈的blog Tagged: quora, 产品感触, 产品经理, 胡澈的blog

思索的乐趣:少年Pi、卡梅隆、电影工业技术的产品观

2012 年 12 月 4 日 by 胡澈 4 Comments

据说,《阿凡达》的剧本早过《泰坦尼克号》就出现在了詹姆斯·卡梅隆的手中。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颇为诧异,也无从论证(张书玮考据说,阿凡达的剧本由卡梅隆在1994年花了三个星期亲自写好,压箱底十五年才得见天日)。我个人诧异的是一部好剧本可以一直静静封在箱底,等待出头之日绽放光彩,颇有“大浪淘沙”之意。更为关键的是,《阿凡达》不仅是第一部成功的3D大片,也刷新了詹姆斯·卡梅隆的票房记录。正如斯皮尔伯格对卡梅隆的评论:“他是那种典型的技术型小子,但却能把故事讲得楚楚动人。”

在知乎上有一个关于“《阿凡达》是个好剧本吗?”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恰好昨天晚上和同事一起去看了另一部3D大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讨论到了3D技术在电影史上的发展。从《阿凡达》到现在,3D技术在电影上的影响有多大呢?短短3年,且不论裸眼3D等技术,至少现在所有的动作大片都开始接受这样的技术和视觉效果。国内的导演尤其喜爱3D技术,特别是动作片,对于各种特效玩得非常滥。但为什么国内的电影始终没有出彩的作品?

是剧本吗?陈凯歌曾说中国缺少会讲故事的人。(我个人觉得是缺少普世价值观的作品吧)

是技术吗?国内的3D技术的确发展比较晚,但在一些特效上还是依赖国外的公司(例如工业光魔),所以用钱可以搞定的问题都不算问题。

是拍摄手法吗?我个人觉得这个的确无法对比。

正是如此之多的疑问,让我特别好奇电影界上的这些巨擘是如何掌握世界节奏的。正好前几天认识了一个学习Art of film的朋友,谈及此类电影主要是关注思潮和风格。那么商业电影呢?

 

少年Pi的“普罗大众称赞之风”

例如《少年Pi》这一部作品,詹姆斯对它盛赞。我昨天在电影院看了普通的3D版,与其他人讨论的时候想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普罗大众都称赞的电影,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正如一个美女得到人人称赞(甚至女生也不例外)是一件稀罕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少年Pi吧!

  • 从视觉角度来看:3D效果的确非常惊艳,让我特别喜欢的是开头那一段。不管如何,对于喜欢3D电影的人来说,李安的这部电影是good enough。
  • 从剧情来看:相比原著小说多了许多的伏笔和解读,也让喜欢折腾的观众兴奋不已(例如我的同事dream,他说了一个很不错的伏笔。老虎的原名应该叫:thirsty,当Pi第一次进入基督教堂的时候,那个神父问的就是“you must be thirsty。”)所以,剧情的开放性和伏笔的预置让喜欢追求剧情的观众产生了探索欲,毕竟人人都有好奇心。
  • 从人物设计来看:印度少年、中国佛教徒、日本人、船员(我一直觉得那个厨师应该是盎格鲁·撒克逊族)及动物(老虎、猩猩、斑马、鬣狗、狐獴)。如果对于宗教了解一些,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 从剧情节奏安排来看:中间出现了三次星空,三次黄昏,恰好是三次剧情转折。而且每个高潮迭起,节奏快速的剧情之间都会有一个“人天合一”般的过渡。我个人觉得这种一波三折的安排还是颇为有效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简单地陈列了一些我觉得“普罗大众都称赞”的因素,即没有明显的破绽,配合出彩的视觉特效——最肤浅的观众和追求深度的观众都似乎得到了自己的“焦点”。从产品角度看,真的是用户体验做得非常棒,无懈可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软件是产品的灵魂

这个观点是昨天dream和我说的:乔布斯和卡梅隆都是这句话的教徒。如果把电影纯粹地看成是一个工业产品,《阿凡达》的确就像一台iPhone。同样革新的技术和交互体验,同样尊重传统套路的设计,同样的风靡全球。然而《阿凡达》的不足就是“剧情”,iPhone则一开始就试图打造优雅的ios。李安的《少年Pi》是否可以认为是修正了《阿凡达》bug的的补丁呢?詹姆斯和乔布斯都是一样的赌徒,试图把一切都赌在一局——然而詹姆斯还是多了一些狡猾。所以,后续电影工业技术如果始终停留在3D,那么一个好的剧本(好的灵魂)就非常重要了。正如《攻壳机动队》中的剧情,被灌入了灵魂的机器人开始出现了自由的意识。灵魂是何等重要!(乔布斯创办NeXT的时候还收购了Pixar是多么精明!)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阿凡达》成功,为什么国内电影惨淡,为什么《少年Pi》风靡吧!

我只是从产品角度来看待上面的问题——萌芽期,用新技术打开市场;成长期,寻找“灵魂”;成熟期,下一代技术。

顺便插个题外话,最近安德森创办的3D打印技术公司的发展也可以用这个来解释——3D打印需要什么样的“灵魂”?如果可以解释这个问题,那么推出成功、大众接受的产品指日可待。

 

阿凡达

3D技术、动作捕捉——电影工业发展vs 互联网发展

直到昨天我才知道《指环王》的“咕噜”、《金刚》中的“大猩猩”、《猿族崛起》中的“黑猩猩反抗领袖“凯撒”(Caesar)”都是由同一个人扮演,他叫“安迪·瑟金斯 Andy Serkis”。这些角色背后是技术的支撑:“动作捕捉”。动作捕捉即由演员实现动作,再由计算机去渲染成另一个样子(最明显的就是伏地魔的鼻子)。正是这些有趣的信息,让我非常兴奋,难怪我一直觉得电影工业和互联网是多么相似!

  • 技术驱动创新
  • 软件决定体验

有区分的是,电影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无法同步——但我相信,这方面的趋势和创新必然会出现。

 

以上只是我个人昨天获得一些有趣的信息,简单地说了一下自己的感触。找时间研究一下詹姆斯卡梅隆,了解一下电影发展史,或许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吧。

Posted in: 产品经理学习, 我的生活 Tagged: 产品体验, 产品感触,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电影, 电影推荐, 詹姆斯卡梅隆

资本的游戏:My Space启示录

2012 年 10 月 31 日 by 胡澈 1 Comment

谁会知道My Space背后原来有如此之多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My Space是与digg一起成为web2.0的先锋的,谁知My Space原来还拒绝过Youtube。更为有趣地是,My Space的成长中充满商业的阴谋阳谋,先后沦为利益的工具。让人唏嘘。


当人们重新审视SNS产品的发展,或许都对my space的类别表示犹豫。根据《谁偷了My Space》一书所看,当时的背景是:My Space并不是一个从需求出发的产品;My Space 的竞争对手很多,而且它一开始只是一个模仿者;My Space团队在之前始终没有产品决策权;被新闻集团并购议案中,My Space是被当作Intermix的一部分被贱卖……
每一个如果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大概都会感慨世事无常吧!在facebook股价不见涨之际,是不是也会思考facebook被另一个形态的产品所取代?且先看看My Space遭遇了哪些事情。
1. 产品的基因
作者在此书开篇都絮絮叨叨地讲了许多关于My Space创始团队的故事。黑客、垃圾邮件文案专家,这就是创始团队的前身。同时,整个团队的技术素养和产品执行都不足够。
2. 产品的所有权
My space成立之后一直仅仅是Intermix的一个部门,尽管带来了大量的流量和盈利,创始团队依然没有对My Space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3. 产品创始人的性格
安德沃夫虽然说了创始人,但是各种受限制;同时他本人的商业智商和经验几乎就和大部分宅男一样;最关键的是对于产品的感觉缺乏有效地调整和规划。尤其是后来My Space因为技术疏漏,莫名其妙地吸引了用户大量使用自定义代码——整个团队竟然对于这样的错误感到开心,没有想过如何更有效地去转变这样的需求。
4. 多次商业买卖
My space虽然有着不错的业绩,但是创始团队始终无法拥有有效的影响力。SNS类网站初期最需要资本投入,结果反而成为了赚钱工具;本来应该是投资技术革新和社区建设,结果不得不变成地下音乐的聚集地。最后在新闻集团和维亚康姆集团竞争的时候,创始人缺少商业经验,默认地接受了不合理的条件。
5. 错失时机
在My Space成功进入用户眼前时,没有更好地提供功能;产品定位不清晰,最终变成一个“性和音乐”的垃圾社区;facebook成长的时候,对于这个后来者缺少足够的分析。(说来有趣,一开始My Space就是不断地公开不断地开放权限;而facebook则是从学校做起,保证首批用户的质量。)
以上就是可怜的My Space的成长史,就像一个从小失去父母,没接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小混混,在街头跌跌撞撞地捞到了第一桶金,然后不断被资本家左右,最终毁了自己。其实,个人认为新闻集团收购My Space是一件遗憾的事:新闻集团本身的侧重点和投资就不在互联网上,其次社区类的产品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个人门户的概念,而不是SNS的概念;管理层对于My Space的认知有限,缺少成熟的互联网职业经理人;对于新闻集团来说,除了My Space还收购了其他几家互联网公司,本意就是一种战略防御,而且如何在互联网赚钱本身就不是媒体人所擅长的。
就是这样一个悲情故事,我看完此书的时候一直在回想facebook的成长际遇,发现资本的操作和所有权的争夺战中,马克扎克伯格一直有其坚定的认识,同时结交了硅谷资深的投机者肖恩帕克,有人脉有资源懂得如何管理。与小混混相比,就像一个从小从伊顿公学毕业,进入哈佛的学生,一路贵人相助,自由进取(上市之后则开始明显受到资本的影响)。
相比国内的产品,哪有那么多的资本故事(存在类似事件,但是一直不被关注)。不过,国内的产品也是属于戴着脚铐跳舞。
1. copy cat 的流行
C2C的成本极低,谁火就抄谁。反正国内的市场外国公司进不了,不管是政策因素还是本地化的阻碍。比如校内网、微博。
2. 资本概念的运作
抄袭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的facebook”“中国的pinterest”,上市和接受度得到认可。此外,大公司并不需要做大量的收购来获取产品的创新。正如比尔盖茨当年和乔布斯打的比喻:有一个人偷了主人的茶几,有的人拿走了电视,谁比谁有理?此外,反之如何证明你的产品和idea有价值?常用的论证手法:国外XX也做了。因为预测和需求把握上,还真没有那么多数据和趋势可以分析的。
3. 产品经理的自我缺失
正如彼得原理所展示的那样:人在职业中最终会上升到一个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国内大部分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很少专注与一线的产品开发和创新,大部分都在进行大量的对上对下沟通,而年轻缺少经验的产品经理则在一线指手画脚(很悲催地看到身边很多不怎么熟悉互联网的同学都被互联网公司招去做产品助理了。)同时,一线的产品经理缺少一种获取资源和与上头老板博弈的能力,有创新也被kpi压坏,有想法也被淹没。最终,真正做产品的不过是一群想要做老板的公司人而已。按照我的感受就是:一群做事的人和一群做产品的人。前者可以做好事情,后者可以做对事情。而做对事情大部分都由上头代劳了。
而创业公司缺乏资源吸引优秀的产品经理和创业团队,尤其是运营资源的缺乏。当然,还是有一部分优秀的人做出了好的产品。不过,大公司的优秀,不代表出来创业还是优秀的。
4. 国内价值观和文化氛围
许多产品缺少一种价值观——即气质,也可以叫做产品原则。似乎SNS产品发展到最后都是约炮,似乎通讯录发现到最后都是为了打个招呼,似乎LBS到最后都是为了陌生人交友。倒不是说低俗不好,而是每一个抄袭的产品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为什么要如此设计,是否真的有人考虑呢?是否需要砍掉?是否有抄袭的价值? 也许国内现在正火的某款约炮应用,终究会走上和My Space一样的阴影。不加控制的影响和品牌,到头来,繁荣都只是过眼云烟。

以上仅仅是看完此书的一个想法,或多或少有所不合理之处。仅供诸君一笑。

Posted in: 胡澈的blog, 读书 Tagged: my space, SNS, 书评, 产品体验, 产品感触, 产品经理, 资本

制造业与创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2 年 9 月 24 日 by 胡澈 2 Comments

我本人来自一座制造业特别发达的城市——那里据称生产了全国90%的防盗门,60%的电动自行车,此外还有电钻、电锯等五金产品,也有剃须刀、吹风机等小家电——甚至还有生产汽车的公司。

从我记事到现在,这座城市陆陆续续出现了大量流动人口,他们主要来自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和四川,为这座城市的制造业输送了新鲜血液。然而从前几年开始,民工荒开始成为话题,接着是电荒,然后是资本贷款难——制造业起家的企业越来越无法承受这些外来的压力。在微薄的利润之下,作假、挤压上下游、生产劣质商品成为不得已的进化之路。

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可以分析一下成本:

  • 原料及仓储
  • 基础设施费用(厂房等)
  • 交通运输
  • 生产折旧
  • 工资福利
  • 意外保险
  • 税收罚款
  • 营销推广
  • 其他

我在一两年前就想,大部分制造业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优势开始发展,迟早会被取代,如何更有效地保证产品的创新和价值?在“微笑曲线”中,研发和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利润,生产加工仅仅是利润链条中的最低一环——即便如此,企业主们还需要抵抗住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压力,同时油价和土地成本的抬高,银行越来越不好伺候,都隐隐地为传统的制造业埋下了隐患。

那么要如何解决呢?之前看到一篇《降级论》的文章,作者认为:一群在互联网混得惨兮兮的屌丝们,把自己降级去做传统行业,用互联网的方法去服务用户——“在一个不会练武的村子里,只要你会打两拳,你就是拳术最厉害的人;在一个没有服务意识、忽视产品质量的土地上,只要你用心做服务,用最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你就会成为这块土地上最出色的商家;在一个没有现代管理意识,不懂网络、不懂微博、不懂用户体验、不懂口碑传播的粗犷社会里,你只需要把之前花在IT产品上的心思的10%拿过来用,就可以秒杀一切天朝对手。”(作者语)

我本人对此并不感冒。引起我兴趣的倒是——用服务来发展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这是一个趋势吗?正好《经济学人》杂志做了一期专题《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围绕制造业进行了一番探讨。译言的童鞋们已经完整地翻译了此专题《制造业与创新》。

保罗•麦基里(Paul Markillie)说,随着制造业步入数字化时代,整个领域将焕然一新。而部分制造业将重返发达国家。经济学人的专题大意为:

1.制造业的价值始终占大部分的GDP百分比

2.制造业将要回归到发达国家(劳动力优势丧失,高科技降低生产成本)

3.材料开始出现创新,避免依赖传统资源(病毒电池)

4.新的制造工艺(3D打印技术)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还提到了“分散合作”模式。

这恰好回答了我对于制造业的一些问题——从福特的流水生产开始,出现标准件制度之后,美国的创新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大部分的制造业却始终在其他国家进行——iPhone为例,独有的unibody铝合金技术由台湾公司掌握并生产,8mm玻璃屏幕切割加工由中国进行,传感器来自韩国和日本(摘取自《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书中)。大部分的制造业的创新始终没有深入到制造加工环节上来。这也就造成了人力问题,土地问题,成品率问题——人都是会犯错的,自然会影响质量。而有一种新的技术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可以视为是突破式的创新。例如3D打印,着实让人着迷和充满想象力。(TED出了关于3D打印入门的视频)

3D打印技术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无人值守”的生产过程,而创造和产品模型都可以直接外包——通过这样的机器,每个人都可以DIY,生产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在这一生产过程中,产品蓝图被分散了,生产过程最没有价值利润的过程被自动化了,而个性化的需求则满足了部分市场需求——乍看之下,相当美好。然而,真的可行吗?可以颠覆吗?

个性化是否意味着专业化?标准化是否意味着高效实用?我想要一个螺丝,没问题,直接打印一个。我想要一个三角形的螺丝,也可以直接打印——但如果我想要一台iPhone,可以打印吗?目前技术上的实现的确不能,但我个人认为一款产品的价值并不是在制造体现的,最后还是要归结到专业上来。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一个自己想要的手机吗?不见得。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于我而言,3D打印机依然只是专业企业用来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创意和服务才是未来制造业需要关注的。

在译言有一篇文章《互联网开创新工业革命》中说到“创客”的概念。

发展中的创客运动为制造业的再发动铺了条路,不是朝向旧时的拥有大批雇员的巨型工厂,而是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制造经济。这一经济的形成就更像是网络本身:自下而上,分布广泛,高度企业化。未来制造业的图景会是这样:一些聪明人依靠着网络联结和一个好的想法就能改变世界。

正如此文所示,目前技术要淘汰的是落后的生产力——在国内大部分中西部城市积极迎接富士康入驻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文章还是颇有感触。劳动密集型企业固然可以提高就业率,提升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但是生产关系依旧是旧的,资本家依然在榨取底层的劳动价值。富士康的跳楼门事件刚过去不久,人口红利即将失去,社会福利和劳动力价值应声而涨——制造业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意味着失败。

正如前面所说,最后制造业会回归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为制造业不再仅仅是依靠劳动力的行业——体验和服务,需求和创意都成为新的竞争点,而3D打印等技术则降低了门槛,谁都可以生产一个面向大众需求的产品。

一些疑问:

说来有趣,我一直是一个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价值的推崇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软硬件的结合。虽然3D打印出现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但工艺真的可以被机械化吗?为什么三星的手机工业设计不如苹果?为什么苹果偏爱玻璃和铝合金等材料?制造业会变成像互联网业界的“底层”概念吗?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满足“应用层”的功能需求?

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产品,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趋势(更好地抓住需求,更好地体验服务,软硬件结合的封闭体验),但一款面向用户的消费品不仅仅是满足其使用价值,还有审美价值等因素。是否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会变成犹如今日手工产品的奢侈品地位呢?未来的技术可以如何发展呢?还真有点拭目以待!

 

关于创客:

我个人对于创客非常着迷,在接下来几年或许会在家乡做一些类似的尝试,让制造业变得有趣。

PS.这样看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这才真的要到来呢!

Posted in: 互联网产品, 产品经理学习 Tagged: 产品感触, 产品经理, 创客, 制造业, 用户价值, 用户体验, 第三次工业革命, 胡思乱想

如何寻找黑天鹅式的Startups——读PG《black swan farming》有感

2012 年 9 月 17 日 by 胡澈 Leave a Comment

如何拿到一张秒杀的王牌?

前几日看“为什么李开复要针对香橼的做空反应如此之大”的问题,有人说到创新工场这样的投资孵化器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在不断求稳的同时,创业项目如果上不了市,会深深影响创新工场的发展。同时,该作者还提到投资的风险常常是依靠几个大项目一次吃定,而其他的项目大部分是为了分担风险——大意即,拿了一张好牌,两张坏牌,其余都是普通牌,最后结果如何是看好牌和坏牌的损益如何。

Paul Graham(《黑客与画家》作者)的新博客“black swan farming”就说了类似的事情。创业公司如此之多,投资人要如何抓到一张足以颠覆全局的好牌?

我本人对于投资倒不是很了解,正好在知乎上看到@张亮 和@LawrenceLi 等几位投资领域的人对此讨论得不亦乐乎,颇为有趣,于是去看了一下原文《black swan farming》,并翻译了一部分:

black swan farming
我之前已经从事过很多工作,但是我对于一些违背常理的创业投资一无所知。 了解创业投资最重要的亮点是
1)最有效的回报集中在少数的大赢家
2)最好的点子往往在最初看起来是个坏点子。
第一个法则是我所知的,但无法真正地掌握,直到出现这样的情况。零零碎碎,我们的总投资达到了10亿美元,但只有两家公司占到四分之三,一家是Dropbox,一家是Airbnb。

在创业公司中,最大的赢家是极大地违背我们的预期变化的。我不知道这些期望是先天还是学习的,但不管如何,我们都没准备好启动创业投资应付一个相差1000倍的结果。

这产生了各种未知后果。例如,单纯从财务来看,有可能每批YC(YC为企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公司的缩写,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有较高的国际地位及深远的影响力,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中只有一家公司会给我们带来丰厚回报,而其余的只是做生意的开销。 我还没有真正地接受这样的事实,部分原因是它如此违反常理,同时我们没有这样做的经济原因。如果我们每次只投YC里面的一家公司,那YC会变得相当孤独。至少这个是正确的。
为了在一个缺乏直觉的领域获得成功,你需要在飞越云层的时候像一名飞行员那样起飞。你需要做你的直觉是对的事情,即使你感觉是错的。
这是一场持久战,对我们来说很难去冒风险。当你面试一家创业公司,然后认为“他们看起来好像能成功”,就很难不资助他们。至少从财务上看,这是唯一可行的方式:他们是否即将成为一个大赢家和你是否投资并无关系,因为他们的成功与否对你的投资结果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在同一天的面试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的19岁天赋少年,他们成功的机会看起来很小,但这并不关乎他们的成功机会,而是他们成功的机会真的很大。任何一个团队成功的几率都微乎其微的,但是这些19岁少年们有可能高于那些更安全的团队。
一个创业公司将要成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率,意味着他们无论怎么样都会成功。如果真是这样,你可以投资任何一个看起来都要成功的团队并获得最佳的回报。不幸的是,挑选赢家闭着难得多了。你不得不忽略眼前的哪些看起来会成功的‘大象’,专注于独立而几乎看不见的成功问题是否真的很大。

说难,是因为事实如此:一些好的创业想法最开始看起来糟糕。正如我之前所说:如果有一个想法真的很好,有人说不一定已经做出来了。
历史趋向于被重大的成功重写,回想起来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要让它成功。这样的理由来自我最珍贵的一段回忆。当我第一次听说了facebook——一个大学生们浪费时间的站点?这显然是个坏主意:一个站点: 1)针对利基市场(译者注:细分市场) 2)没钱 3)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张亮认为:PG说的都是废话,真正好的产品并不是关注idea的好坏,而是看用户是否接受,应该从用户出发,通过用户的视角看待问题。唐茶的设计总监lawrenceLi则认为PG此文写得满足读者的需求。李天放则认为此文与德州扑克有点类似:
1. 通常德州扑克的奖池分配大概是这样的:
第100名的奖励为$1.20, 回报率为20%
第1名的奖金是$400, 回报率为39900%这就是文章中的”VC 赚钱靠极少数项目“部分。(And by itself, like 张亮 says, 这是废话)
2. 常规想法是这样的:
想赢第1,你必须先进入前100,所以一个经常可以进入前100的玩家赢第1的概率应该更大。世界上大多数比赛都是这样的: 最有可能进入世界杯8强的队伍同时也是最有可能赢冠军的队伍之一。接下来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
3. 一个经常进入前100名的德州扑克选手反而很难拿第1 (really)
 且不看此文的好坏,翻译此博客的时候,我就常常觉得PG说出这样的事实是很无奈的:每个VC就那么一些钱,如何有效地注入到big success startup,这机会和概率难乎其难。而最关键的是一些“黑天鹅”项目,往往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如意,甚至是糟糕的——这个观点很有趣,正如张亮所说,投资项目必须从用户的需求和视角出发。但是,VC们为什么会觉得这些项目是个bad idea呢?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点。
前几天我听以往一期《冬吴相对论》的时候,梁冬和吴伯凡就说道创业的问题:创业不是往钱多的地方去钻,而是考虑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如何有效地弥补一些问题,实现产品的价值?——很显然,这是从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出发的一个观点。而PG说到的问题则是,VC如何有效地识别这些有巨大用户价值的创业公司?
PG眼里:facebook按照评判的准则属于三无项目:没钱、没价值、没模式,但是谁也没想到它成功了,变成了黑天鹅。包括微软和apple也是如此,谁能分辨哪一个公司是下一个微软和下一个谷歌?
我上周看了《谁偷了myspace》一书,发现myspace也是一个奇葩项目,最开始诞生于一个业余项目,寄身于垃圾邮件公司,后期成为新闻集团和维亚康姆争夺的对象,甚至一度认为比Facebook更加强悍——那么myspace是一个黑天鹅吗?
从投资回报来看,投资Intermix以及撮合新闻集团收购的那几个投资人都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姑且不考虑对于产品的掌控力),但距离上市还有一些距离。这里就涉及另一个问题:什么是黑天鹅的标准?什么样的产品可以成为黑天鹅?
PG在博客中说法是:I don’t know whether these expectations are innate or learned, but whatever the cause, we are just not prepared for the 1000x variation in outcomes that one finds in startup investing.
通过一次投资可以获得1000X的回报,这显然就像抽奖,也和用户价值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微博的用户价值大吗?微博对于投资者的价值大吗?前者是毋庸置疑的,后者却需要细细考量——缺乏有效地商业模式和承受巨额亏损的产品,是否是一个黑天鹅?
张亮说得没错,PG说得也没错。一开始,一个startup项目吸引人并不意味着这个项目最后一定可以获得big success;而一开始就让人心动的项目,很有可能已经有人做了。Facebook、Twitter、Linkedin、Wechat、Path都是社交,那么下一个社交类的黑天鹅产品是谁呢?咋看之下,用户需求零零碎碎地被满足了许多,但值得投资上市吗?FB陷入广告和赢利危机,linkedin迎来了自己的春天,path自从那津津乐道的UI被称赞之后再无下文。谁敢说这里面一定没有黑天鹅,谁又敢说这里全是黑天鹅?
本身这个投资的议题就存在矛盾,不过我们得承认事实:
1)最有效的回报集中在少数的大赢家
2)最好的点子往往在最初看起来是个坏点子。
考虑回报率和回报时间,希望三岁看老是每一个VC都想要拥有的能力。然而对于此问题,我有另一番看法。在《引爆点》和《天才的基因》等书中都提到了“先天和后天对于人个体发展的影响”,他们都认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训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这也可以理解为吴军在《浪潮之巅》中说的基因问题)。创业公司和项目是否也更注重于发展的环境和训练呢?在上面两本书中都提到几个点:
1)更强壮的躯体
2)良好和优秀的发展环境
3)成功的意识+潜能
4)一万小时练习
5)营造竞争性的环境
以此类比,黑天鹅团队必要的条件是:
1)优秀的团队和管理制度
2)可以避免走弯路,获得许多资源(合作资源等)
3)专注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或产品?(1000亿美金,还是1000万用户?)
4)是否有过其他几款产品作为前车之鉴?团队的成长是否经历了一些风雨?
5)是否遭遇过竞争,是否推崇创新?
在《黑天鹅》一书中,作者就极力强调了“黑天鹅”事件本身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只能去培养,去造势——VC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样的矛盾之下本身就没有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正如iPhone这款产品,谁也无法预料到中国市场会成为iPhone最大的销售地(在2007年前,中国用户花在手机上的钱几乎不超过3000,大部分都是用的500~1000的手机,现在人人一台iPhone,大部分都是最新款。)
这就是一个悖论。一款产品或者一个idea无论怎么样都会有其价值和风险:
第一步,想法(what)和做法(how)之间存在一个gap,需要考验团队的实力;
第二步,做法(how)和用户价值(why)之间也存在一个gap,需要考验团队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步,用户价值(why)和利基市场(niche market)之间也存在一个gap,需要考验产品是否真的满足用户,并让用户愿意掏钱;
第四步,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和投资回报(ROI)之间也有一个gap,如何更好地回报投资人。
对于投资来说,我只是一个无知的路人。但从产品角度来看,我不反对张亮的意见,用户价值的确是一个最好评判的tag,但我更关心的是:如何让产品经理更有发言权,而不是让资本更有话语权。facebook和myspace的对比很清晰地可以看到,创始人对于项目和公司的掌控力决定了命运,包括apple的几次历史演变,都证明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于产品的掌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投资人来说,每一个项目都是鹅蛋或者雏鸟,是变成大农场式的流水培育还是变成自由成长的黑天鹅,决定于VC们。
说来有趣,大家一直觉得微信的基因源自于小龙之前带的foxmail团队(身在广州,团队个性独立),QQ邮箱的成功,公司对于广州研发部的放任。也许只是外人之见,但也可以解决PG的一个疑惑:为什么黑天鹅难以寻觅?看看微信即可。
PS.正如我所信仰的那样,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掌控自己的产品;也正如投资界常常说的,我们投资的是人,而不是项目。以此来激励自己在产品事业上走得更远。
Posted in: 互联网产品, 产品经理学习 Tagged: startup, VC, 产品, 产品感触, 产品经理, 创业, 投资, 用户价值, 黑天鹅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

2012 年 8 月 29 日 by 胡澈 Leave a Comment

前几天看到一篇关于360搜索之争的文章《你没看懂的360搜索》,作者辛建军在开篇写了这样一段:

“以用户价值来消减对手的商业价值,360屡试不爽。”

我解读这句话大意即360在拥有了客户端的优势之后,不断拉低行业底线,像个卫道士一样,鞭打着行业老大们。通过获得了用户,转而间接通过资本施加压力。腾讯感受到过,现在百度也感受到了。

这一招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网易科技的专栏作家郭建龙称之为“360的寄生战略”。

看看360是如何做了一箭多雕的事儿:

对百度来说:

  • 去除广告,给了百度(依靠广告盈利)产品层的压力;
  • 用户增长,给了产品运营的压力(搜索引擎的用户粘性本身就差);
  • 股价下跌,网络概念股本身就不稳定;

对360来说:

  • 营收渠道稳固,浏览器等产品的营收并不受影响;
  • 价值转移,收拢用户之后可以嫁接用户价值到其他产品;
  • 刺激股价,刚上市的360急着拉股价(包括做手机也是);

这就是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一个鸿沟。

需要用户价值,还是更需要商业价值?

今早看到一些朋友在谈论,为什么搜索引擎做得这么差,没有人想到去改进一下用户体验,而是在商业上斗来斗去。

我对此的回答是:

1.用户体验如何评判,如何量化,转化率是多少?

2.对于用户粘性差的产品,做用户体验的成本和回报率是多少?

soso的前副总裁吴军先生在离开公司后接受媒体采访说了这样的问题:

  • “按照吴军的总结,非搜索公司进入搜索领域时存在基因缺失,且大多都过于贪求面上的市场份额,并找一些无用的流量来充数。他进一步指出,搜索行业的后来者很难从境界上实现超越,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搜索服务,“很难想象灵机一动就能成功”。
  • 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非搜索公司进入搜索领域时,大多都过于贪求面上的市场份额,并且找一些无用的流量来充数,比如bing把使用office和windows的帮助以作为搜索,计入流量,这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强拉来的流量,而非用户喜欢,自己使用产生的,时间一长用户就烦了,会有副作用。
  • 三年前腾讯找我做搜索时我就指出,百度的搜索虽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足够好了(Good Enough)。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再塞给用户一个新的类似的产品,除非新的搜索产品能够给用户以前没有的好处。因此,当时我并不建议腾讯做搜索。”

一个是基因问题,一个就是吴军先生说的“百度已经做得足够好”。

在勉强可以使用的情况下,是否要追求用户价值,继续深入技术产品创新?这感觉更像一场中药与西药的辩论赛:治标还是治本?

 治标还是治本?

用户价值如何和商业价值取舍?正好今早@魏武挥 魏老大写了一篇文:《10分的努力和5分的获得》: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他的书中就提到了类似的用户成本:迁移成本。比如说,我现在能够架设一种搜索服务,它比百度在搜索结果上更精准10%——这是很有价值的事,但却不是一个有商业价值的事。为了这个10%的提升,用户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来迁移,这个努力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而是习惯。吴军称之为“好一点”的服务,但这种服务,商业成功机会很小。”

很清晰地可以看到,拥有好的用户体验,产品所获得的商业价值不一定大,而做一些小修小补可能更有价值。所以从某种意义拉看,360通过某种取巧的方式去讨好用户是一种产品的思路。

当然,我本人并不是推崇这样的价值转化。毕竟,一款产品还是需要功能驱动,需要满足用户价值为第一要务,但是在一个已经落后的市场,该如何去做?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鸿沟

我认为,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转化率太低是最主要的问题。其次,一款产品的目标需要确定。

目前在国内市场,互联网产品赢利模式有两种基本的模式:现金流量和用户流量。

前者主要是电商和增值服务,后者则是大部分产品选择的一个出路:通过占据一部分用户,产生粘性,获得广告或其他收益。

如果是一款面向用户的产品,必须保证基本的用户价值——但是如果产品本身是一个追随者的身份,没有突破性的用户价值很难有效地转化成为商业价值。正如上文说的,good enough。

如果从商业价值角度出发,很多情况下会损害用户利益(google当年不愿意做广告,百度的竞价排名一直为人诟病。)360正是看到这一点,紧紧进攻百度的收入命根。

正是这样的现状,互联网产品衡量两种价值的时候,不得不做一些不完美的事情。

然而,也可以认为正是有这些不完美,才有更多的产品获得了一个机会。归根结底,注重用户价值才是产品的王道。

虽然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真的很难取舍,但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都难免要考虑回报的速度。在这一点,颇为喜欢google,真正为了改变人类的生活而创造产品(Google Glass  | Google 自驾汽车)。

anyway,我一直坚信,立足用户价值的产品,会被市场认可。

以上观点仅仅是个人意见,并不代表任何组织。

 

Posted in: 互联网产品 Tagged: 360, 产品, 产品感触, 产品经理, 商业价值, 用户价值, 用户体验, 百度
1 2 3 下一页 »

About Me

胡澈

目前供职于国内互联网公司Tencent,热爱新媒体、互联网。亦有情调写写书评。

E-mail:huchao.allow#gmail.com

《缔造企鹅:产品经理是这样炼成的》发售

  • 去当当网购买《缔造企鹅》
  • 去京东购买《缔造企鹅》
  • 去亚马逊购买《缔造企鹅》

------------------------------------

我常去的地儿:
  • 豆瓣
  • 知乎

社交产品设计,从0到1教你面试入腾讯

《社交产品设计》课程,共25个课时,¥300

梦想清单

想去的:

台湾 成都 泰国 柬埔寨 巴塞罗那 弗吉尼亚 斯坦福大学 伦敦 巴黎 京都 大阪 (排名不分先后,不求实现,但求机缘)

想做的:

改变生活的产品 改善生活的产品 每年看200部电影 每年看100本书 学摄影 了解音乐 学习日语

2015年目标:

  • startup= growth
  • 吉他,弹奏曲子
  • 长跑累计100公里
  • 一款亲手打磨的APP
  • 学会财务管理
  • 了解市场竞争策略
  • 看完50部电影
  • 看完30本书
  • 坚持写博客
  • 体重达到65Kg
  • 提高英语水平

2014年目标:

  • 了解投资金融基础知识
  • 吉他,弹奏曲子
  • Python。成为工作的工具
  • 一款亲手打磨的APP
  • 学会财务管理,保证财务健康度
  • 提高年投资回报率到20%
  • 看完100部电影
  • 看完50本书
  • 坚持写博客
  • 体重达到65Kg
  • 每天一张instagram 照片
  • 泰国之行
  • 敦煌之行

2013年目标:

  • 游泳
  • 吉他,弹奏曲子
  • Python。成为工作的工具
  • 学会做复杂的菜系和西餐
  • 看完200部电影
  • 看完100本书
  • 坚持写博客
  • 体重达到65Kg
  • 每天一张instagram 照片
  • 编辑出版“博击俱乐部”的文章
  • 拍一部让自己觉得满意的视频微电影
  • 学会摄影,至少不会被吐槽
  • 编辑一张年度音乐专辑,送给朋友们
  • 泰国之行
  • 敦煌之行

CC协议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功能

  • 登录
  • 项目feed
  • 评论feed
  • WordPress.org

Copyright © 2021 胡澈|用文科生思维理解世界.

Omega WordPress Theme by Them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