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产品经理学习
  • 读书

胡澈|用文科生思维理解世界

只要你愿望够强烈,一切都会为你让步

创业

创业就是探索科学——读《创业无畏》

2015 年 9 月 6 日 by 胡澈 Leave a Comment

很多事情真的是做了才知道。比如创业这件事情,并非看过几本书就可以解决的。但阅读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又是一个汲取前人经验,获得一套新的方法论的必经之路。《创业无畏》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书。

其实我对于这个书名的翻译是略有吐槽倾向的,在这个创业红红火火的时代,这个名字颇有鸡汤的感觉,但实际这本书讲的却是另外一个事情:如何重新看待创业这件事情。

许多人的意识中(或者从媒体获得的经验),认为创业就是拉团队,找天使投资,做出产品原型,然后按照精益创业的思路不断循环,然后继续融资,最后成功上市。这是典型的 what,但没有体现最关键的why 和 how。创业者其实最需要问自己的,大部分是 why。比如最简单的两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融资?为什么一定要上市?

我在北京的时候接触了许多创业者,发现大部分人缺少对这一块的思考,思维惯性非常严重,缺少对于「为什么」的探索。他们的失意和碰壁,其实还是修行在个人,别人帮不了,看多少书也没用。我对于创业的理解比较好玩,我定义创业其实是一个解数学应用题的过程,如何把抽象的东西模型化。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创业导师称创业为「探索科学」的过程。

[Read more…]

Posted in: 媒体供稿, 胡澈的blog Tagged: 创业, 科技趋势

垄断,另一种视角——《zero to one》读书笔记

2015 年 3 月 4 日 by 胡澈 Leave a Comment

最近《zero to one》又火了起来,这本书从一开始的英文版到后来的中文版,整整半年都在宣传,甚至作为冲击了我的新书,但不管如何,人家的确写的就是和我不同档次,阅读下来,除了垄断的概念和视角,其他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谈,所以我就简单地摘要一下,算是读书笔记。

//斜体是我个人的补充和理解。

 

peter最开始就提到了垄断的意义,我阅读之后总结的几个点;

 

1.为什么要垄断?因为传统的全面竞争会这样的问题:利润率越来越低,为了竞争而竞争导致浪费大量财力物力;而垄断可以坐享其成,享有较高的利润率,且避免了竞争引起的其他问题。

 

这里的疑问其实就是动态状态下,大部分企业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垄断的,总是有一个过程。peter又举了这样的例子,微软和google争夺office、OS等市场的时候,苹果通过其他角度切入,现在市值是两个公司的总和。为什么苹果可以长驱直入,在这样一片外人看着是红海的情况下?因为大部分人看到的红海其实忽略了三个情况:

 

– 是否已经形成了自然垄断?

– 是否红海的表象是为了竞争而竞争,而非是面向市场?

– 巨头之间的竞争有没有可能通过合并来结束竞争,形成垄断?比如滴滴和快的的案例,paypal和X的案例。

[Read more…]

Posted in: 互联网, 读书 Tagged: zero-to-one, 创业, 垄断

#推荐好文: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2014 年 9 月 27 日 by 胡澈 3 Comments

难得在博客直接复制粘贴了整篇文章,但查理芒格的这篇演讲的确是我目前看到,最值得一读的演讲之一。这些文字精炼得让我每一段都可以写一大段的笔记。最近我终于从超级忙碌中脱身进入到可控忙碌的状态,于是我打算重新开始写笔记,花更多时间去思考。这篇文章正好与我近日的思考吻合,推荐给大家:)

[Read more…]

Posted in: 产品经理学习, 自我管理, 读书 Tagged: 创业, 自我管理

创业的爆米花机——读《the launch pad》

2014 年 9 月 22 日 by 胡澈 2 Comments

创业者的“圣殿”应该有两个,一处是纳斯达克的交易所,另一处是Y Combinator办公所在的山景城。前者是创业者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地,后者是大部分创业者初创阶段最想出发的起点。

[Read more…]

Posted in: 互联网, 创业, 读书 Tagged: 创业, 精益创业

硅谷创业方法论:尽早失败,精益创业——读《精益创业》

2013 年 1 月 29 日 by 胡澈 2 Comments

该如何创业?最近已经有多个朋友开始和我讨论这个问题了——他们要么在大公司呆的有够呛(螺丝钉化,失去表达的机会……),要么迫于生活而想要奋发图强,要么希望给平静的生活找点乐子。总之,我的朋友们都不甘于现在的生活。那么,这么多抱怨的人里面,有多少人下定决心创业呢?创业的人群中又有多少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

我个人特别喜欢冬吴相对论里面的一期节目,梁冬说了这样一句话:『成功的创业是建立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这也是做产品的真意:以用户价值为根本——这也是《精益创业》的作者埃里克·莱斯的核心观点。

何谓用户价值?提高了效率便是用户价值,比原有的体验更好便是用户价值——但我个人最喜欢的解释是:有价值的产品应该让人们更诗意地生活。

这句话原来自于荷尔德林的诗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抛却这些核心观念的阐述,《精益创业》一书让我觉得值得推荐和阅读的理由便是:你可以获得一个成功的方法论去实践你的创业梦想。

很凑巧的是,我在前几个月正好翻译了dropbox创始人的一个PPT『【Dropbox的经验】如何从零到百万用户?』,讲述了dropbox的创业故事,里面的一些理念与此书不约而同的相似。

或许,这可以给我的一些朋友们一些简单的建议,但我依然有着产品经理的倔强:尊重用户价值,并将之列为核心。

以下是我给此书写的书评,首发于《新京报》书评版,分享给各位:

the lean startup

“创业并不因生产出产品而终结,而开始于如何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实现价值。”这是埃里克·莱斯(Eric Ries)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地发展,各大公司都开始跑马圈地,搭建自己的平台——而一群赶上了互联网蓬勃发展时代的程序员们开始萌生创业的想法。

那么该如何开始第一步?

创业是一件听起来非常酷,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资金首先是难题;其次是人才;最后是商业模式。其实最奇怪的是,整个创业流程中竟然没有一个团队提到了“用户”或者是“用户价值”这样的说法。埃里克在《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中想要告诉这群充满创业理想,希望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的人们,不要进入这样一种创业的误区。

“关于坚守、创新天才和努力工作的故事却一直存在。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受欢迎?我想,在这些引人入胜的现代版白手起家的故事里,有些东西极富吸引力。”埃里克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他从传统制造业中去探索答案。为什么沃尔玛会通过低价的策略获得大扩张?为什么丰田汽车公司可以在战后迅速崛起,甚至进入美国地区大获成功?

EricRies

The Lean Startup,精益创业,这就是埃里克的答案。但何谓“精益”?

所谓精益,其实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新思维。埃里克首先想告诉读者,创业是某种形式的管理。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创业更有指导意义。埃里克发现现代管理理论大部分来自于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于是在丰田生产系统的精益生产理论中,他获得了答案。

丰田的精益生产理论的重要特征是对于人员组织、生产运作方式等管理方法的“重构”和“创新”。这套理论的关键特征是“小批量”和“快速生产”,随时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并保证自身的发展。

精益生产,一方面说得是生产工艺的精巧,另一方面则是效益的提高。这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埃里克从中汲取了精髓,将之与互联网创业结合起来,向大家展示了一种可行的创业方法。

首先是“精”,即最准确第把握用户的需求,并发现需求背后的价值;同时,要求生产出满足于用户需求的产品。“精”并非仅仅是对技术的要求,更是要求产品人员可以精准命中用户需求,发现市场机会。

其次是“益”,即最佳的收益。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无论有多少钱,都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启动项目,又避免浪费资源——最佳的方式就是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如何保证满足需求,又可以快速获得收益呢?这似乎是矛盾的。埃里克在他的理论框架中提出了这样的一套流程:

  1. 通过开发-测试-认知反馈循环,尽早失败,用最廉价的方式失败,从而验证产品对于用户的价值;
  2. 提出产品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指标,推崇可持续化地创业。
  3. 做到精益生产,以及如何有效地转型。

为什么要尽快失败?似乎每个创业者都有这样的疑惑——越早失败是不是越意味着没有前景?投资者看到自己刚投资的项目马上就失败了,是不是会失去信任?

从早期成本来看,通过简单地测试,通过失败获得准确答案是值得的——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总是喜欢长周期地开发产品,而市场总是瞬息万变,容易造成一种产品和功能上滞后的情况。因此前期“交点学费”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反而是一种有效且回报较高的方法。当然,最关键的是如何明确这个反馈循环中的量化指标,如何通过指标不断地调整创业的方向。

为什么要可持续地创业?可持续意味着产品并不是一开始便是完美的,而是不断进步不断调整的。正如埃里克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谁是顾客,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质量”。可持续化地创业,其实是不断保持与用户之间沟通的创业——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尽早地抓住用户的痛点,满足需求,创造价值。

为什么要精益生产,有效地转型?丰田汽车生产的一个特征便是“小批量、多品种”。这也是丰田汽车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生产出不同大小的车型,满足大部分市场的需要的成功秘诀。看看现在,三星和苹果公司在手机市场竞争激烈——虽然iPhone在不断创造市场奇迹,然而“精益生产”的三星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生产线,通过发布多款不同尺寸和配置的手机,牢牢地占据智能机占有量第一的席位——这便是精益生产的典范。

如同iPhone这般一年才推出一款产品,虽然有许多大的改进,但这意味着产品满足的功能必须快于用户的需求和市场一年。谁都知道未来难料,越是拖得久,意外和风险就越大。在这一点上,三星巧妙地获得了成功。

这就是精益创业的美妙之处,埃里克不愧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这套“精益创业”的理论中涵盖了创业前期、创业初期和创业转型期等整个过程,他提倡的方法论为互联网创业者们带来了一套可以践行的理论框架,也为投资者如何有效地保证自己的投资回报,选择一个优秀的团队提供了一种思路。

虽然这套理论被许多企业证实可行,甚至一度拿facebook作为论证案例,但是“精益创业”只应看成是“通往罗马”的一条路而已。并非所有的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践行这套理论获得成功——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必胜的秘诀。但通过此书,创业者们或许可以汲取一些力量,获得改良的思路。这便是埃里克提倡“精益创业”的本意吧!

 

Posted in: 媒体供稿, 胡澈的blog, 读书 Tagged: 书评, 创业, 用户价值, 精益创业, 胡澈的blog

如何寻找黑天鹅式的Startups——读PG《black swan farming》有感

2012 年 9 月 17 日 by 胡澈 Leave a Comment

如何拿到一张秒杀的王牌?

前几日看“为什么李开复要针对香橼的做空反应如此之大”的问题,有人说到创新工场这样的投资孵化器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在不断求稳的同时,创业项目如果上不了市,会深深影响创新工场的发展。同时,该作者还提到投资的风险常常是依靠几个大项目一次吃定,而其他的项目大部分是为了分担风险——大意即,拿了一张好牌,两张坏牌,其余都是普通牌,最后结果如何是看好牌和坏牌的损益如何。

Paul Graham(《黑客与画家》作者)的新博客“black swan farming”就说了类似的事情。创业公司如此之多,投资人要如何抓到一张足以颠覆全局的好牌?

我本人对于投资倒不是很了解,正好在知乎上看到@张亮 和@LawrenceLi 等几位投资领域的人对此讨论得不亦乐乎,颇为有趣,于是去看了一下原文《black swan farming》,并翻译了一部分:

black swan farming
我之前已经从事过很多工作,但是我对于一些违背常理的创业投资一无所知。 了解创业投资最重要的亮点是
1)最有效的回报集中在少数的大赢家
2)最好的点子往往在最初看起来是个坏点子。
第一个法则是我所知的,但无法真正地掌握,直到出现这样的情况。零零碎碎,我们的总投资达到了10亿美元,但只有两家公司占到四分之三,一家是Dropbox,一家是Airbnb。

在创业公司中,最大的赢家是极大地违背我们的预期变化的。我不知道这些期望是先天还是学习的,但不管如何,我们都没准备好启动创业投资应付一个相差1000倍的结果。

这产生了各种未知后果。例如,单纯从财务来看,有可能每批YC(YC为企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公司的缩写,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有较高的国际地位及深远的影响力,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中只有一家公司会给我们带来丰厚回报,而其余的只是做生意的开销。 我还没有真正地接受这样的事实,部分原因是它如此违反常理,同时我们没有这样做的经济原因。如果我们每次只投YC里面的一家公司,那YC会变得相当孤独。至少这个是正确的。
为了在一个缺乏直觉的领域获得成功,你需要在飞越云层的时候像一名飞行员那样起飞。你需要做你的直觉是对的事情,即使你感觉是错的。
这是一场持久战,对我们来说很难去冒风险。当你面试一家创业公司,然后认为“他们看起来好像能成功”,就很难不资助他们。至少从财务上看,这是唯一可行的方式:他们是否即将成为一个大赢家和你是否投资并无关系,因为他们的成功与否对你的投资结果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在同一天的面试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的19岁天赋少年,他们成功的机会看起来很小,但这并不关乎他们的成功机会,而是他们成功的机会真的很大。任何一个团队成功的几率都微乎其微的,但是这些19岁少年们有可能高于那些更安全的团队。
一个创业公司将要成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率,意味着他们无论怎么样都会成功。如果真是这样,你可以投资任何一个看起来都要成功的团队并获得最佳的回报。不幸的是,挑选赢家闭着难得多了。你不得不忽略眼前的哪些看起来会成功的‘大象’,专注于独立而几乎看不见的成功问题是否真的很大。

说难,是因为事实如此:一些好的创业想法最开始看起来糟糕。正如我之前所说:如果有一个想法真的很好,有人说不一定已经做出来了。
历史趋向于被重大的成功重写,回想起来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要让它成功。这样的理由来自我最珍贵的一段回忆。当我第一次听说了facebook——一个大学生们浪费时间的站点?这显然是个坏主意:一个站点: 1)针对利基市场(译者注:细分市场) 2)没钱 3)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张亮认为:PG说的都是废话,真正好的产品并不是关注idea的好坏,而是看用户是否接受,应该从用户出发,通过用户的视角看待问题。唐茶的设计总监lawrenceLi则认为PG此文写得满足读者的需求。李天放则认为此文与德州扑克有点类似:
1. 通常德州扑克的奖池分配大概是这样的:
第100名的奖励为$1.20, 回报率为20%
第1名的奖金是$400, 回报率为39900%这就是文章中的”VC 赚钱靠极少数项目“部分。(And by itself, like 张亮 says, 这是废话)
2. 常规想法是这样的:
想赢第1,你必须先进入前100,所以一个经常可以进入前100的玩家赢第1的概率应该更大。世界上大多数比赛都是这样的: 最有可能进入世界杯8强的队伍同时也是最有可能赢冠军的队伍之一。接下来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
3. 一个经常进入前100名的德州扑克选手反而很难拿第1 (really)
 且不看此文的好坏,翻译此博客的时候,我就常常觉得PG说出这样的事实是很无奈的:每个VC就那么一些钱,如何有效地注入到big success startup,这机会和概率难乎其难。而最关键的是一些“黑天鹅”项目,往往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如意,甚至是糟糕的——这个观点很有趣,正如张亮所说,投资项目必须从用户的需求和视角出发。但是,VC们为什么会觉得这些项目是个bad idea呢?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点。
前几天我听以往一期《冬吴相对论》的时候,梁冬和吴伯凡就说道创业的问题:创业不是往钱多的地方去钻,而是考虑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如何有效地弥补一些问题,实现产品的价值?——很显然,这是从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出发的一个观点。而PG说到的问题则是,VC如何有效地识别这些有巨大用户价值的创业公司?
PG眼里:facebook按照评判的准则属于三无项目:没钱、没价值、没模式,但是谁也没想到它成功了,变成了黑天鹅。包括微软和apple也是如此,谁能分辨哪一个公司是下一个微软和下一个谷歌?
我上周看了《谁偷了myspace》一书,发现myspace也是一个奇葩项目,最开始诞生于一个业余项目,寄身于垃圾邮件公司,后期成为新闻集团和维亚康姆争夺的对象,甚至一度认为比Facebook更加强悍——那么myspace是一个黑天鹅吗?
从投资回报来看,投资Intermix以及撮合新闻集团收购的那几个投资人都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姑且不考虑对于产品的掌控力),但距离上市还有一些距离。这里就涉及另一个问题:什么是黑天鹅的标准?什么样的产品可以成为黑天鹅?
PG在博客中说法是:I don’t know whether these expectations are innate or learned, but whatever the cause, we are just not prepared for the 1000x variation in outcomes that one finds in startup investing.
通过一次投资可以获得1000X的回报,这显然就像抽奖,也和用户价值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微博的用户价值大吗?微博对于投资者的价值大吗?前者是毋庸置疑的,后者却需要细细考量——缺乏有效地商业模式和承受巨额亏损的产品,是否是一个黑天鹅?
张亮说得没错,PG说得也没错。一开始,一个startup项目吸引人并不意味着这个项目最后一定可以获得big success;而一开始就让人心动的项目,很有可能已经有人做了。Facebook、Twitter、Linkedin、Wechat、Path都是社交,那么下一个社交类的黑天鹅产品是谁呢?咋看之下,用户需求零零碎碎地被满足了许多,但值得投资上市吗?FB陷入广告和赢利危机,linkedin迎来了自己的春天,path自从那津津乐道的UI被称赞之后再无下文。谁敢说这里面一定没有黑天鹅,谁又敢说这里全是黑天鹅?
本身这个投资的议题就存在矛盾,不过我们得承认事实:
1)最有效的回报集中在少数的大赢家
2)最好的点子往往在最初看起来是个坏点子。
考虑回报率和回报时间,希望三岁看老是每一个VC都想要拥有的能力。然而对于此问题,我有另一番看法。在《引爆点》和《天才的基因》等书中都提到了“先天和后天对于人个体发展的影响”,他们都认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训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这也可以理解为吴军在《浪潮之巅》中说的基因问题)。创业公司和项目是否也更注重于发展的环境和训练呢?在上面两本书中都提到几个点:
1)更强壮的躯体
2)良好和优秀的发展环境
3)成功的意识+潜能
4)一万小时练习
5)营造竞争性的环境
以此类比,黑天鹅团队必要的条件是:
1)优秀的团队和管理制度
2)可以避免走弯路,获得许多资源(合作资源等)
3)专注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或产品?(1000亿美金,还是1000万用户?)
4)是否有过其他几款产品作为前车之鉴?团队的成长是否经历了一些风雨?
5)是否遭遇过竞争,是否推崇创新?
在《黑天鹅》一书中,作者就极力强调了“黑天鹅”事件本身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只能去培养,去造势——VC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样的矛盾之下本身就没有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正如iPhone这款产品,谁也无法预料到中国市场会成为iPhone最大的销售地(在2007年前,中国用户花在手机上的钱几乎不超过3000,大部分都是用的500~1000的手机,现在人人一台iPhone,大部分都是最新款。)
这就是一个悖论。一款产品或者一个idea无论怎么样都会有其价值和风险:
第一步,想法(what)和做法(how)之间存在一个gap,需要考验团队的实力;
第二步,做法(how)和用户价值(why)之间也存在一个gap,需要考验团队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步,用户价值(why)和利基市场(niche market)之间也存在一个gap,需要考验产品是否真的满足用户,并让用户愿意掏钱;
第四步,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和投资回报(ROI)之间也有一个gap,如何更好地回报投资人。
对于投资来说,我只是一个无知的路人。但从产品角度来看,我不反对张亮的意见,用户价值的确是一个最好评判的tag,但我更关心的是:如何让产品经理更有发言权,而不是让资本更有话语权。facebook和myspace的对比很清晰地可以看到,创始人对于项目和公司的掌控力决定了命运,包括apple的几次历史演变,都证明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于产品的掌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投资人来说,每一个项目都是鹅蛋或者雏鸟,是变成大农场式的流水培育还是变成自由成长的黑天鹅,决定于VC们。
说来有趣,大家一直觉得微信的基因源自于小龙之前带的foxmail团队(身在广州,团队个性独立),QQ邮箱的成功,公司对于广州研发部的放任。也许只是外人之见,但也可以解决PG的一个疑惑:为什么黑天鹅难以寻觅?看看微信即可。
PS.正如我所信仰的那样,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掌控自己的产品;也正如投资界常常说的,我们投资的是人,而不是项目。以此来激励自己在产品事业上走得更远。
Posted in: 互联网产品, 产品经理学习 Tagged: startup, VC, 产品, 产品感触, 产品经理, 创业, 投资, 用户价值, 黑天鹅

【Dropbox的经验】如何从零到百万用户?

2012 年 8 月 24 日 by 胡澈 2 Comments

前几天,@射线君 给我推荐了一个PPT(点击下载),内容非常不错,值得产品经理们思考。

此文出处为Quora的一个提问“Startup Traction: How do social sites (examples – Hunch, Foursquare) go from 1 to 100k users? What techniques/methods are used to grow early?”

Doug Ludlow,(CEO, Hipster.com)提供了这个PPT的slideshare地址。

 

本人获益匪浅,感叹至于决心将其中一个PPT翻译一部分出来,供各位参考。同时,非常感谢@射线君 的分享。

*PPT作者为Drew houston (Dropbox创始人)及Xobni的Adam Smith

 

如何实现零到一百万用户的突破?

1.项目创业之初,总是特别艰难的。

作者似乎开篇就要展现一个屌丝的逆袭,当然,这也是创业的现状——都是逼出来的。

 

如何从零到百万用户

 2.艰苦创业,两年内都达到了两百万的用户量。

非常不错!大家觉得国内创业获得百万用户轻轻松松,但这样的数据在国外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说个题外话,最短时间获得百万用户的产品是哪一款呢?

可以参考一下知乎的问题:“用户过亿的互联网产品,它们获得前一亿用户分别花了多少时间?”

答案如下:

  • 腾讯微博:十个月(2010 年 4 月-2011 年 2 月) reteng.qq.com/info…
  • 微信:一年零二个月(2011 年 1 月-2012 年 3 月) news.qq.com/a/201203…
  • 新浪微博:一年零六个月(2009 年 8 月-2011 年 2 月) tech.sina.com.cn/i/2011-0…
  • Qzone:两年零八个月(2005 年 4 月-2007 年 12 月) tencent.com/zh-cn… [PDF]
  • QQ:三年零一个月(1999 年 2 月-2002 年 3 月) cache.baidu.com/c…
  • 支付宝:三年零九个月(2004 年 12 月-2008 年 9 月) blog.alipay.com/160…
  • 有道词典:四年(2007 年 9 月-2011 年 9 月) tech.163.com/11/0909…
  • Facebook:四年零四个月(2004 年 2 月 4 日-2008 年 8 月 26 日) en.wikipedia.org/wiki…
  • Twitter:五年零二个月(2006 年 7 月-2011 年 9 月) en.wikipedia.org/wiki…
  • 4399:六年(2004 年成立,2010 年用户账户过亿) zhihu.com/question…

 3.做用户想要的产品

创业之初就要意识到要做用户想要的产品,这就是产品经理常常念叨的需求出发。

千万别做让用户无法接受的产品,追求新奇特。可以参见我的这篇文章《【产品感悟】参照物、消费者和产品创新》

 4.好的市场营销会在产品后面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优势

我猜想,作者是叫我们前面不要不舍得花钱拉用户吗?

 趁早失败,避免一路错下去。

作者语:Goal is not to never fail, it’s to fail as early as possible

不要不舍得花钱,但是要趁早去失败,吸取教训再来。

 

 5.一些推广和营销的技巧(加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

  • 向人们阐述产品
  • 用adwords测试用户是否对这个产品感兴趣。
  • 用假的登录页面或者产品截图来测试,用户是否对此感兴趣。
  • 用视频展示你的产品更靠谱,让用户形象地了解内容!
  • 简单的登录页面,可以帮助获取一些早期种子用户的的联系方式,方便后续推广。如何从零开始获得用户?
  • 首先想一想如果我们希望获得这样一款产品,我们会去哪里寻找相关信息?
  • 用视频等内容在digg网站上吸引用户注册,获取数据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Private beta launch video à 12,000 diggs;
beta waiting list jumps from 5,000 to 75,000 in one day (Mar 2008))】

  • 先稳固基础,再考虑拓展业务。举例,Facebook是从哈佛校园发家的,后面成熟才面向世界开放注册的。【Niche first, world later】
  • 不要功能求大求全,有些功能可以先fake。【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Aardvark & simulating features that weren’t ready】

 

6. 开始市场营销推广,用户爆发

  • 让自己的产品趁势而为,借力用力。
  • 把自己的时间都交给记者,满足他们的好奇。
  • 如果他们都很忙,那就让他们对产品感兴趣。
  • 让你们的产品信息充斥整个互联网页面,让搜索引擎可以搜到大篇幅关于产品的信息。
  • 一要多说自己的产品如何伟大,二要说明产品如何稀缺。(这里引用了jobs的照片,展开你的现实扭曲立场吧!)
  • 一定要让用户可以分享给好友(病毒营销)
  • 让产品变得性感(PPT中的页面展示了一群帅哥=,=)

7.要记住,社会化营销!那么,接下来如何让你的用户开始使用你的产品呢?

  • 聚焦一个强需求
  • 一个定理:产品容易一分,吸引用户十分。
  • 不要让我思考!(产品一定要简洁,交互清晰)
  • 避免用户一开始就阅读大量信息,他们想要的只是登录并使用。(非常好的一个建议)
  • 先hold住你的用户,再慢慢推广业务。(先积累用户群,再考虑其他的事情)
  • 每个用户使用产品的方式都不一样,要进行用户研究。(目的就是更好地改善产品)
  • 不断修正,不断迭代。
  • 要用一些积极的词汇,例如60%的用户注册了该网站。
  • 偷天换日,把用户的SNS好友列入目标用户群。

 

8.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 最基础的指标就是用户成本。
  • 知道如何去推动营销。
  • 分配资源,注重病毒营销。
  • 不要做用户流动性大的病毒营销。
Posted in: 互联网产品, 产品经理学习 Tagged: dropbox, 产品, 产品分析, 产品感触, 产品经理, 创业, 用户

About Me

胡澈

目前供职于国内互联网公司Tencent,热爱新媒体、互联网。亦有情调写写书评。

E-mail:huchao.allow#gmail.com

《缔造企鹅:产品经理是这样炼成的》发售

  • 去当当网购买《缔造企鹅》
  • 去京东购买《缔造企鹅》
  • 去亚马逊购买《缔造企鹅》

------------------------------------

我常去的地儿:
  • 豆瓣
  • 知乎

社交产品设计,从0到1教你面试入腾讯

《社交产品设计》课程,共25个课时,¥300

梦想清单

想去的:

台湾 成都 泰国 柬埔寨 巴塞罗那 弗吉尼亚 斯坦福大学 伦敦 巴黎 京都 大阪 (排名不分先后,不求实现,但求机缘)

想做的:

改变生活的产品 改善生活的产品 每年看200部电影 每年看100本书 学摄影 了解音乐 学习日语

2015年目标:

  • startup= growth
  • 吉他,弹奏曲子
  • 长跑累计100公里
  • 一款亲手打磨的APP
  • 学会财务管理
  • 了解市场竞争策略
  • 看完50部电影
  • 看完30本书
  • 坚持写博客
  • 体重达到65Kg
  • 提高英语水平

2014年目标:

  • 了解投资金融基础知识
  • 吉他,弹奏曲子
  • Python。成为工作的工具
  • 一款亲手打磨的APP
  • 学会财务管理,保证财务健康度
  • 提高年投资回报率到20%
  • 看完100部电影
  • 看完50本书
  • 坚持写博客
  • 体重达到65Kg
  • 每天一张instagram 照片
  • 泰国之行
  • 敦煌之行

2013年目标:

  • 游泳
  • 吉他,弹奏曲子
  • Python。成为工作的工具
  • 学会做复杂的菜系和西餐
  • 看完200部电影
  • 看完100本书
  • 坚持写博客
  • 体重达到65Kg
  • 每天一张instagram 照片
  • 编辑出版“博击俱乐部”的文章
  • 拍一部让自己觉得满意的视频微电影
  • 学会摄影,至少不会被吐槽
  • 编辑一张年度音乐专辑,送给朋友们
  • 泰国之行
  • 敦煌之行

CC协议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功能

  • 登录
  • 文章RSS
  • 评论RSS
  • WordPress.org

Copyright © 2019 胡澈|用文科生思维理解世界.

Omega WordPress Theme by Them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