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创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我本人来自一座制造业特别发达的城市——那里据称生产了全国90%的防盗门,60%的电动自行车,此外还有电钻、电锯等五金产品,也有剃须刀、吹风机等小家电——甚至还有生产汽车的公司。
从我记事到现在,这座城市陆陆续续出现了大量流动人口,他们主要来自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和四川,为这座城市的制造业输送了新鲜血液。然而从前几年开始,民工荒开始成为话题,接着是电荒,然后是资本贷款难——制造业起家的企业越来越无法承受这些外来的压力。在微薄的利润之下,作假、挤压上下游、生产劣质商品成为不得已的进化之路。
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可以分析一下成本:
- 原料及仓储
- 基础设施费用(厂房等)
- 交通运输
- 生产折旧
- 工资福利
- 意外保险
- 税收罚款
- 营销推广
- 其他
我在一两年前就想,大部分制造业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优势开始发展,迟早会被取代,如何更有效地保证产品的创新和价值?在“微笑曲线”中,研发和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利润,生产加工仅仅是利润链条中的最低一环——即便如此,企业主们还需要抵抗住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压力,同时油价和土地成本的抬高,银行越来越不好伺候,都隐隐地为传统的制造业埋下了隐患。
那么要如何解决呢?之前看到一篇《降级论》的文章,作者认为:一群在互联网混得惨兮兮的屌丝们,把自己降级去做传统行业,用互联网的方法去服务用户——“在一个不会练武的村子里,只要你会打两拳,你就是拳术最厉害的人;在一个没有服务意识、忽视产品质量的土地上,只要你用心做服务,用最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你就会成为这块土地上最出色的商家;在一个没有现代管理意识,不懂网络、不懂微博、不懂用户体验、不懂口碑传播的粗犷社会里,你只需要把之前花在IT产品上的心思的10%拿过来用,就可以秒杀一切天朝对手。”(作者语)
我本人对此并不感冒。引起我兴趣的倒是——用服务来发展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这是一个趋势吗?正好《经济学人》杂志做了一期专题《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围绕制造业进行了一番探讨。译言的童鞋们已经完整地翻译了此专题《制造业与创新》。
保罗•麦基里(Paul Markillie)说,随着制造业步入数字化时代,整个领域将焕然一新。而部分制造业将重返发达国家。经济学人的专题大意为:
1.制造业的价值始终占大部分的GDP百分比
2.制造业将要回归到发达国家(劳动力优势丧失,高科技降低生产成本)
3.材料开始出现创新,避免依赖传统资源(病毒电池)
4.新的制造工艺(3D打印技术)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还提到了“分散合作”模式。
这恰好回答了我对于制造业的一些问题——从福特的流水生产开始,出现标准件制度之后,美国的创新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大部分的制造业却始终在其他国家进行——iPhone为例,独有的unibody铝合金技术由台湾公司掌握并生产,8mm玻璃屏幕切割加工由中国进行,传感器来自韩国和日本(摘取自《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书中)。大部分的制造业的创新始终没有深入到制造加工环节上来。这也就造成了人力问题,土地问题,成品率问题——人都是会犯错的,自然会影响质量。而有一种新的技术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可以视为是突破式的创新。例如3D打印,着实让人着迷和充满想象力。(TED出了关于3D打印入门的视频)
3D打印技术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无人值守”的生产过程,而创造和产品模型都可以直接外包——通过这样的机器,每个人都可以DIY,生产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在这一生产过程中,产品蓝图被分散了,生产过程最没有价值利润的过程被自动化了,而个性化的需求则满足了部分市场需求——乍看之下,相当美好。然而,真的可行吗?可以颠覆吗?
个性化是否意味着专业化?标准化是否意味着高效实用?我想要一个螺丝,没问题,直接打印一个。我想要一个三角形的螺丝,也可以直接打印——但如果我想要一台iPhone,可以打印吗?目前技术上的实现的确不能,但我个人认为一款产品的价值并不是在制造体现的,最后还是要归结到专业上来。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一个自己想要的手机吗?不见得。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于我而言,3D打印机依然只是专业企业用来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创意和服务才是未来制造业需要关注的。
在译言有一篇文章《互联网开创新工业革命》中说到“创客”的概念。
发展中的创客运动为制造业的再发动铺了条路,不是朝向旧时的拥有大批雇员的巨型工厂,而是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制造经济。这一经济的形成就更像是网络本身:自下而上,分布广泛,高度企业化。未来制造业的图景会是这样:一些聪明人依靠着网络联结和一个好的想法就能改变世界。
正如此文所示,目前技术要淘汰的是落后的生产力——在国内大部分中西部城市积极迎接富士康入驻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文章还是颇有感触。劳动密集型企业固然可以提高就业率,提升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但是生产关系依旧是旧的,资本家依然在榨取底层的劳动价值。富士康的跳楼门事件刚过去不久,人口红利即将失去,社会福利和劳动力价值应声而涨——制造业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意味着失败。
正如前面所说,最后制造业会回归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为制造业不再仅仅是依靠劳动力的行业——体验和服务,需求和创意都成为新的竞争点,而3D打印等技术则降低了门槛,谁都可以生产一个面向大众需求的产品。
一些疑问:
说来有趣,我一直是一个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价值的推崇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软硬件的结合。虽然3D打印出现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但工艺真的可以被机械化吗?为什么三星的手机工业设计不如苹果?为什么苹果偏爱玻璃和铝合金等材料?制造业会变成像互联网业界的“底层”概念吗?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满足“应用层”的功能需求?
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产品,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趋势(更好地抓住需求,更好地体验服务,软硬件结合的封闭体验),但一款面向用户的消费品不仅仅是满足其使用价值,还有审美价值等因素。是否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会变成犹如今日手工产品的奢侈品地位呢?未来的技术可以如何发展呢?还真有点拭目以待!
关于创客:
我个人对于创客非常着迷,在接下来几年或许会在家乡做一些类似的尝试,让制造业变得有趣。
PS.这样看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这才真的要到来呢!